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李軍宜
[导读] 摘要: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
        天津市公用技师学院  天津  300000
        摘要:校企合作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企业用人标准的精准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因素。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以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深度及效果,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要求。通知中指出,开展校企合作应当坚持育人为本,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依法实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合作协议,保障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坚持平等自愿,调动校企双方积极性,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电子商务;应用能力
        引言
        中职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国内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引入了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1.校企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学校专业课程设置稳定性差
        校方通过校企合作需根据企业用人要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企业需求是导向,当学校合作的企业发展变更时,学校因要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符的人才,其专业课程设置也需同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学校所设专业及课程难以具备较好的稳定性,不利于专业设置的稳定发展。
        1.2“双师型”教师短缺
        师资团队的能力水平及综合素养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和运用产生了关键性影响。就中职院校而言,在其人才培养方面,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据近阶段上网取证和实地到几所中职和高校调研,发现目前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教师通常与校企合作联系欠紧密,多则用理论经验进行教学,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校企合作培训,对企业的现实生产和输入的员工具备的技能要求等情况了解不多,经验不足,实践技能比较欠缺。人才培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由此培养出来的人才也缺乏相应的生产经验,实践不足。
        1.3企业合作积极性低
        校企合作,一般是学校出自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所需,而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而企业在与中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性较低。其主要是因为,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社会经济组织,遵循长久少投入、短期多收益的原则。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投资者考虑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和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正常教学环节的输出,势必会增加支出,并且收益要到学年结束才能看到效果,甚至由于前期合作磨合,短时期内看不到回报。因此一些企业只看重眼前利益,单方抱以消极合作心态,使得校企合作没有发挥真正的价值,他们忽视了校企合作的优势性和未来带来的可观效益。
        另外,企业在选用人才方面本身就拥有一定的主动权,这使得其不愿过多付出,学生在实习期间大多做机械劳动工作,无法接触到技术含量高的工作。
        1.4专业课程和市场脱节
        根据调研过程中的调查问卷显示,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开设方面有待完善,尤其是实训课程,大部分学生表示其“太过理论化”“脱离实际”“和专业不符”等。课程无法满足各学生主体需要,和市场脱节,最后影响学生就业。“纸上谈兵”是无法对接职院教育和生产需求的,只能阻碍校企合作的进程推进。并且,市场发展是不断变化的,也影响着行业用人的标准。职业院校在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过程中,若闭门造车、信息不畅,则必然使得教育和实际所需脱节,既影响经济发展,也浪费人力资源。


        2.校企合作模式下优化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2.1准确定位校企合作三方角色
        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其具有三大主体,除了中职院校与企业之外,还有政府这个重要主体。校企合作的深入探索需要上述三方转变观念,明确自身职责和利益关系。中职院校一要将人才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二要和企业进行充分的交流,细化具体岗位工作内容,让学生通过企业实习有效提升实践技能。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学校进行改革的重要依据,为此,企业应积极更新观念,就人才培养加强和院校的合作,积极提升社会责任感,在互赢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2.2推动教学改革,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
        职业院校要紧跟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邀请企业专家一同研究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了让培养出的人才能切实符合社会转型企业升级所需,学校需要开展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地区产业政策,如产业发展规模、趋势、技术动态、岗位设置、知识能力结构、人才需求情况等。基于此,学校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把企业应用的先进技术、装备融入课程中,撰写校本教材,使教学资源和师资建设能与时俱进。另外,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尽可能避免理论教学挤占实践操作的时间,以防止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和市场实际岗位需要脱节。实施“2+1”课程改革,“2”是通过缩短校内教学实践来解决理论教学多于实践的问题,着重加强实践教学。主要为基于工作过程,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来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实用性,针对性指导学生做好顶岗实习准备。“1”是校外教学,是“2+1”模式的核心部分,为学生实习指导的重要方式。校外教学需要以调研为基础,在教师深入市场、企业,充分了解了企业需求后,根据调研结果来进行讨论,有针对性的面向学生开展讲授、辅导、培训等教学活动。简言之,就是根据实习学生分布的岗位、地域,和企业沟通,制定校外学期教学计划,专业导师去往企业开展教学,充分利用校外环境,来发挥企业主体教学育人功能。
        2.3加强利益驱动机制
        从属性角度分析,学校属公益性;企业具盈利性,二者合作时目的难免存在冲突。大部分学校在向企业寻求合作时属“剃头担子一头热”,难以满足企业的利益追求,从而很难形成长久合作机制。因此,要解决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被动处境的根本问题,需从利益角度出发使学校和企业目标一致。
        对于校方来说,要摒弃企业为自身服务的理念,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所提供人才的服务质量。校方应放低姿态,认真听取企业人资及技术总监的建议,从人才培养方案到课程开展、专业群建设等各方面着手,全面改进传统纯理论化与市场脱节的教学模式,同时可根据自身需求引用现代学徒制,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2.4积极深化合作,尝试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为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有必要对迎合《办法》政策,创新尝试新型校企合作模式。例如院内自办企业模式。比如“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合办专业等模式都是和院外企业合作来开展的。但条件允许的职业院校,也可以尝试院内自办企业这一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简单的说,就是职业院校自筹自建院内企业,做企业领军人,在打造专业特色的同时,也能推进校企合作深化。院办企业的好处有许多:高校和企业为统一领导,能真正实现教学和生产过程的统一;校企合作的障碍减少甚至没有障碍,合作效率更高;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能获得可观经济收入,既能实现育人目标,又能为学校创收。例如,广州现代信息职业学院便提出了“校企合作”双主体理念,在“企业订单班”的带动下,学院董事会投资创办了“系办企业”,学生在校学习第二年就可到企业实训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生产项目,并能取得相应报酬和分红。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教学和生产结合,校企双方能相互支持,发扬优势,互补不足,共享资源,经过不断的探索,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明确有效的指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古翠凤,刘雅婷.新时代背景下行业协会促进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2).
        [2]万兵.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校企合作的问题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5):32-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