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6/22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2月第6期   作者:周晶晶
[导读]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个人今后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作文、

        周晶晶
        湖北省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443000
        摘要: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于个人今后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作文、阅读理解等等能力的培养都非常重要,而这些能力又和个人整体学业相关联。想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就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做到创新和继承相结合。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渗透,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教育事业的蓬勃繁荣贡献应有之力。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根基以及精神基础,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历史文化非常的丰富,对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如果能够积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那么对体现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价值将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之下,学生所接触的信息渠道越来越丰富及多元,很多小学生的人生阅历不足,是非判断能力较为有限,往往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非常浅显,无法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价值,因此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个人的学习方式以及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偏差。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保证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老师必须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关注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求,积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及认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发展融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1推动教师融合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小学语文老师比起初中、高中语文老师来说,存在自身学识还不够完备的缺点,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对有一定难度的传统文化施教抱有一种逃避心态。首先,要让老师意识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要督促他们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除了对教材的仔细研读,还要就课本中的内容做延伸补充。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杨氏之子》,讲述了杨姓人家有个非常聪颖的小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时,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小朋友立马回应到“我可不知道孔雀就是您家的鸟”。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并不难懂,除了一些重点字词的解释,更重要的是需要老师能够多举类似的例子来拓展学生的见识,还要对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传统美德进行宣扬。这样才能提高在整个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深度。
        2.2提高传统文化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文化比起现代文化,还是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加上小学生正处于一个注意力容易分散、行事需要极大成就感和肯定的年龄段,所以老师为了保证一定的教学效果就要做到积极融入趣味元素。俗话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来源自然不会是直接灌输高难度的传统文化。可以将知识的学习和一些可以简单操作的小游戏相结合。
        例如“谜语识字”的游戏。老师把班里的所有学生分为若干组,每一组三到五人最合适。这需要老师在课前做好准备,可以是自行准备好的谜面,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开始游戏的时候,将准备好的谜面分发给每个小组,可以先从小组内进行猜字谜比赛,采用计分制,再组织每组得分最高者进行晋级决赛。最终老师和学生评选出冠、亚、季军,并给予相应的小奖品。这种极具趣味性的猜谜游戏,既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效果,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只是猜字谜,可以是给古诗配对,也可以是击鼓传花来背诗、讲故事等等。
        2.3在古诗词教学中同文阅读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程中,古诗词经过历史的发展和沉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也逐渐发展成了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仅仅教授课本古诗词内容并不够,而单是诵读、理解也不能有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师应以同文阅读的形式,借助其他古诗文,让学生做到熟练运用,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并在学习和拓展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形成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古诗《雪梅》,是赞美梅花美好品格的诗作,为卢钺所作。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适当为学生引入卢钺的其他作品,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社会背景和个人背景,而后也可引入一些关于梅花的诗作,如王安石的《梅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王冕的《墨梅》等。如此才能为学生搭建起接触更多古诗词的平台,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古诗词诵读的过程中有所熏陶,养成较好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追求。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尝试讲一些关于诗人词人的趣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并且在他们的作品学习中受到诗人词人美好精神品质的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2.4在写作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阅读能力,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也需要着重培养,教师平时要积累相关文化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流畅写作,甚至达到优美写作的高度。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让学生多多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不论是古诗文名句,还是古典文化故事,又或者是古名言、古人物等,都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和掌握,如此才能让学生写作时言之有物,信手拈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才更高级、更具可读性,语文综合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写作课“写日记”是该学期第二单元的写作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中秋节是怎样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由来,为他们讲讲关于中秋节的一些趣事,从而增添学生的写作素材。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总结和引入一些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等。补充这些古诗词,让学生了解和赏析,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写作手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当然,在写作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入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应以多种形式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充盈文化积累,如此才能提升写作能力和锤炼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尤为关键,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古诗文鉴赏以及文字教学相融合,营造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保证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既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小学语文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文琼.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
        [2]朱玉洁,李佳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22):37-38.
        [3]柴智强.浅谈我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名师在线,2020(04):53-54.
        [4]余双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J].新课程(上),2019(6).
        [5]赵玉芳.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青海教育,2017,000(011):29.
        [6]庆柏.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00004-00004.
        [7]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8]刘建军.小学语文教学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新课程(上).2018(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