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 广东中山 528400
摘要: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中国公共电视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界定了公共电视和公共频道的概念,然后梳理了学术界呼吁建立公共电视的代表性观点和我国公共电视的实践历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历程;
新中国广播电视发展之初,党和政府建立了农村广播网,扩大了广播传输的覆盖网络,更好地满足了农村人民收听广播的需求,可以视为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雏形。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广播电视的组织、运营和服务都是由政府规划管理并直接实施的,属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广播电视的应有之义,与公共服务相对应的市场服务理念尚未出现。因此,建立农村广播电视网的措施不能被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
一、初始发展阶段
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在发展初期的最大特点是以农村为重点,以扩大广播电视传播覆盖面为突破口,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重点项目,提高广播电视传播覆盖水平。这一时期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出现,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广播电视发展水平的适应性选择。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公共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公众要求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公共服务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这次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以前广播电视台的工资和日常开支完全由公共财政保障的模式被打破了。“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新管理模式对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被提上重要议程,市场服务的概念出现。广电市场服务是商业利益驱动的,市场失灵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顺利实现,政府提供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日益迫切。
2.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实践中,中国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是按城乡推进的。在城市,由于人们集中居住、消费能力强、用户和广告市场资源丰富,以及技术进步和消费需求等各种因素的推动,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发展良好。相比之下,由于投入不足,农村广播电视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城市。原有的农村广播网逐渐瘫痪废弃,承担农村无线覆盖任务的中波台和高山调频电视中继站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设备老化、发射功率不足、播出时间不足、覆盖效果差的现象。在一些地形复杂、居住分散、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困难,仍存在大量广播电视“盲村”。实践中,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广播电视传播覆盖水平大幅提高。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存在组织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健全、主体权责不清、内容服务严重不足等问题。,也对下一步的公共服务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迫切需要采取新的思路和措施来实现新的突破。
二、升级转型的阶段
1.通过观念的创新,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目标定位逐步确立。通过前一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在升级转型阶段逐渐清晰。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主要是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其提供应遵循公益性、平等性、碱性和便利性四项原则,这已成为社会共识。
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公益价值,即公共利益必须是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纠正和填补缺口,即任何不愿意做的市场,都做不好,做不了,但对社会是必要的,要由公共服务提供和保障;三是保障基本文化权利,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广播电视服务的权利;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即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听、看权利;第五,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即通过公共服务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此,现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已经从单纯着眼于扩大传输覆盖面上升到传输覆盖和内容建设并重,从推进工程建设上升到构建公共服务体系。
2.通过政策创新,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职能将逐步回归政府。处于升级改造阶段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已经形成。这一时期,以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逐步加深了认识,加大了政策宣传力度。在升级改造阶段,提出了“五个整合”,即将村村通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计划,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同时,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和公共财政的投入,首次提出了村通工程建设中的税收和电价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国家扶持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有了很大的创新,出现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政策目标从模糊到具体;二是政策措施从抽象原则向实用性、可操作性的转变;三是政策手段从单纯的财政投入向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电价优惠、配套政策等“组合拳”转变;第四,政策层面从部门政策向国家政策的转变。通过政策创新,中央、省、市、县政府被赋予了相应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职责,确立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技术创新,逐步巩固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的支撑力量。技术创新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技术创新提高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了体制机制改革;另一方面,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体制机制的改革,反过来又促进了技术创新。广播电视村通工程建设初期,仅采用无线、小网络等传统技术手段,效果不佳,容易“返盲”。技术创新改变了这种状况。转型阶段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升级,统筹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在农村实施无线覆盖、有线联网、直播卫星覆盖,三者结合,使农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迅速发展,听看效果明显提高,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通过直播卫星,农村人民可以收听和收看多套清晰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省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节目,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通过制度创新,继续探索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长效机制。从发展初期到升级转型阶段,我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工程建设到制度建设的转型过程。从过去只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到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政策建设、内容建设和监督检查同步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体制机制建设的核心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在此期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数字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适应模拟时代逐渐转变为适应数字时代。在公共服务主体方面,广播电视事业单位成为独立法人和独立核算单位,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又承担经营和创收任务。如何加强基层运维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县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支撑的农村公共服务网络,确保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负责、管理和维护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无线、有线、卫星等技术手段不仅可以提供公共服务,还可以进行工业运营。如何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将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使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有线、无线、卫星和互联网通信手段之间的关系,如何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总之,公共服务的建设标准、内涵和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更加清晰。一条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求,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道路正在逐步形成。
参考文献:
[1]王凤,浅谈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历程探析.2020.
[2]刘小龙,关于中国特色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发展历程探析.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