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才 罗孟君
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教育办公室 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学校除假期外,每周举行一次升旗仪式。”“中小学应当教育学生了解国旗的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旗升挂使用规范和升旗仪式礼仪。”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强调各中小学要“坚持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发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内容生动具体的国旗下讲话。”小学的升旗仪式是一种仪式庄重的集体教育形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中“国旗下的讲话”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家国情怀,长大后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把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当作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来抓,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就会慢慢深植于他们的内心,并从内而外散发,体现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电影《凤凰琴》有一幕令人震撼的升旗仪式:“界岭”的山村小学,由于设施简陋,老师只能用口琴和竹笛吹奏国歌,当国旗冉冉升起,孩子们看着国旗时炽热的目光,让人那么感动,那么温暖。
当前小学升旗仪式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一,升旗仪式参与的主体人员都是老面孔,代表性不够广泛。固定的主持人、护旗手、指挥等等,好像他们是升旗仪式的主角。其他同学虽然站在操场上,看起来是参与了,但很多是“观众”的角色。
第二,仪式感不够。庄重肃穆的仪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共鸣产生于每个学生的内心。很多小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程序,大致就是“升国旗、奏国歌,老师讲、学生听”。年复一年,一成不变。虽然程序非常清晰,但不够庄重,达不到震撼心灵的效果。学生对此缺乏新鲜感、认同感和庄重感,只是为形式而形式。这仪式也仅仅止于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而后每天的升旗、降旗仪式就不太注重了。
第三,国旗下讲话主体单一,主要是老师在参与,学生参与的少;讲话内容老套,形式单一,多数讲话就事论事,照本宣科,内容空洞、不够新鲜,说教味太重,学生被动聆听,缺乏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国旗下讲话仅是“说说而己”,缺少讲话后的学习、实践的延伸与拓展环节。学生听得再认真,领悟得再好,都无法由认知转化到行动。
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升旗仪式如何做才能更加深入孩子们的内心,真正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呢?国旗下的讲话究竟如何实施才会更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感?为此,在形式、内容等诸方面作了以下尝试:
创意一、创新形式,全员参与,加强升旗仪式感
“在鼓号声中,国旗护卫队员迈着有力的步伐护送着鲜艳的五星红旗进场,伴随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升旗手振臂一挥,国旗展开并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在场的师生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每位师生都因这样神圣的仪式而感到无比激动与自豪。
为了让升旗仪式发挥它应有的德育功能,首先,在升旗仪式的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升旗仪式当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升旗仪式的小主人,不再出现身体在场而精神缺席的情况。
1.升旗仪式成员的创新
每周的升旗仪式由各中队轮流进行,轮到的值周中队选拔出仪式上的主持人1人、升旗手2人,护旗手4人、升旗手事迹介绍1人,国歌领唱、指挥1人,成立国旗班,提前一星期进行训练。升旗手、护旗手甚至是全班同学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学习解放军出旗、升旗时的飒爽英姿;主持人、升旗手事迹介绍者自己写好发言稿,写好宣誓词,写好升旗手典型事例……当更多的孩子手捧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时候,当更多的孩子登上旗台的时候,当更多的孩子走在全校师生面前的时候,孩子们的自信心被充分激发。原本单调的老面孔变得新鲜有趣了,原来一样的词调变得丰富多彩了,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升旗仪式形式的创新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升旗仪式当中来,在升旗仪式的最后还设置了一个班级特色展示。各值周中队可以根据本班的特色,编排一个节目来展示自己班级,从而体现班集体凝聚力。节目可以是唱歌、小品、情景剧、诗歌朗诵、故事分享等,尽量让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让每个孩子都能走上属于他们的舞台,让每个孩子的特长都能得到展示。
每个人都会有对这种仪式的自然需求,放手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升旗仪式当中来,让仪式多样化,仪式教育的神圣性反而体现得淋漓尽致,教育效果也就水到渠成。在学生参与升旗仪式的过程中,通过一星期甚至是更多时间的努力,通过台前幕后的团结协作,让学生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会到集体荣誉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同伴,热爱班级。
另外,把颁奖仪式也放在升旗仪式中。布置一条红地毯,让获奖的师生走“星光大道”,师生集体热烈鼓掌。学校领导读颁奖词,少先队员给获奖者献花,并合影留念。榜样有教育力量,特别是身边的小伙伴如此隆重地上台领奖,更吸引着每一个孩子。
3.国旗下讲话人的创新
以往的国旗下讲话由学校领导唱独角戏,也有安排老师讲的,往往是几张老面孔,学生出现的概率更小,这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让学生参与到讲话中来,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学生代表发言
国旗下讲话的学生由值周中队选出来,代表中队进行演讲。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说起,也可以从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讲起,联系实际,表明自己的观点。用孩子的眼光和口吻阐述成长中需要学会的道理。辅导员根据学生实际,对演讲者先培训后试讲,提前一周对演讲者的外在形象、姿态、语言和演讲技巧等进行指导,以确保成功。
让学生代表发言,就是让他们从同龄人的视角出发,通过生生之间的对话,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育变得更为有效。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以鲜活的讲述方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和思考,一点点改变和完善,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2)师生互动发言
激发学生对“国旗下讲话”感兴趣的还有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引入互动模式,让师生、生生在讲话中平等交流、有效沟通。
仪式前,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一些重要话题,辅导员事先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以中队为单位,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既让他们带着问题来听“讲话”,适时地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大胆陈述出来。比如采取现场调查的形式,让学生在国旗下发表感想感言,在交流中收获成长。升旗仪式场景越感人,全体学生的投入感越强,由此激发的学生爱国情感也越浓烈。
创意二、拓展主体,丰富主题,精心准备国旗下讲话
1.拓展主体,多元角色
根据每月、每周主题,以及“国旗下讲话”的内容,预先确定讲话主体。每周以中队为单位安排一位学生演讲者,做到周周都有新面孔,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登台演讲。
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优势,共同做好育人工作。转变讲话主体,把各行各业的家长请到学校,聘请他们担任每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发言者。把家长朋友请进来,走上台,成为国旗下讲话的主体,既吸引了台下所有学生的注意力,又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效性。家长们的精彩发言,让孩子们懂得了很多,从小家到学校,从社会到国家,比老师平时的说教更有魅力。
还可以邀请和安排校内外不同角色如老干部、劳动模范、民警等进行演讲。
2.明确主题,丰富内容
以往的国旗下讲话,缺少主题的系统性,有些都是临时决定的。因此,讲话主题上应遵循时代精神的主线,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高扬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在全体学生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有仁爱之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同时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养成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集体意识、科学意识、劳动意识、审美意识。
(1)确保题材的系统性和系列化。
国旗下讲话虽然只有3分钟左右,但要讲得好并不容易。关键要把好材料筛选关,内容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校实际,注意系统性和系列化。基于小学阶段的“国旗下讲话”的功能定位,我们尝试从六个维度上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即“我和家庭”“我和学校”“我和家乡”“我和社区”“我和国家”和“我和世界”的讲话体系。
(2)确保内容的生活化和新近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信念教育,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候应该接地气,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比如开展“我和家庭”主题时,让学生学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都从爱家、爱校、爱自己做起,以小见大、由近及远。
“国旗下讲话”要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播时代强音。筛选题材时,要考虑题材的新近性与实效性,尽量选用那些国内外时政热点事件的材料,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这样更加具有针对性。
创意三、拓展时空,活动整合,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处
升旗仪式也需要与其他活动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它是一条完整的教育链,将仪式、讲话的主题延续到一周的生活中,再有针对性地追加一些与国旗下讲话主题相关的活动,实现立体拓展,使其教育效果得到巩固和延伸,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德育体系。
1.拓展时空
提高“升旗仪式”实效性,就要将活动时间从周一延伸到周五,从上午的升旗延伸至下午的降旗,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次升降旗。升降旗的仪式要和周一上午的升旗一样庄重严肃。
平时的升降旗由值周中队的升旗手和护旗手一起操作,因为预先看过天安门广场上的升降旗仪式,所以要求孩子们模仿着来做,同时派出值周班级的六位礼仪监督生在校门口列队站岗,面向国旗行队礼,同时监督过往的学生行礼。这样注重仪式感的结果就是让爱国主义教育植根于学生心灵深处。
为了提高国旗下讲话实效性,要将讲话从国旗下扩展到班级,扩展到家庭;时间从周一早晨扩展到下午,甚至一周。从晨间谈话课到思想品德课,再到班队活动课,使国旗下讲话的主题延伸到课堂,让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孩子们的心里。
周一上午的“国旗下讲话”可以作为本周班队活动的主题。在班队活动课上,各中队围绕讲话内容和精神实质自由地进行学习、讨论和交流,以拓展教育时空,强化教育效果,把国旗下的讲话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
2.整合元素
升旗仪式中很重要的教育形式就是“国旗下讲话”,将国旗下讲话与其他的学校实践活动建立联系。比如,在讲到养老主题时,学校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等地参观,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老人们的真实需要,倾听他们的内心呼声,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和照顾。在讲到科技发展快这个主题时,结合观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等。
学生接受教育的不仅仅是学校,还有家庭、社会。我们还倡导将“国旗下讲话”主题延伸到家里、社会上,让学生周一回家能与父母交流沟通观点,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转变,更能理解孩子。家长也可以传递自身的价值观和知识点,让孩子学到更多。同时,利用周末到社会上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将主题延伸至社会,更好地回馈社会,从而达到真正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周晏伊 《让升旗仪式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创新升旗仪式之我见》
【2】高媛 田澜 《‘国旗下讲话’实效性的制约因素及其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