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清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乐民镇埠头小学 524373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其本质含义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育”人,让人成为真正的人。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力求在教学之中育人。文章认为语文学科在开展德育教育中具有特殊作用,并从示范导行、环境影响、教材发掘。教法选择、活动开展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以供参考。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对策
语文课表强调“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语文学科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舞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学科特点,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在自然渗透中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接受道德洗礼。
一、示范导行,感染习惯
榜样示范法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教学方法。教师犹如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而言都是学习的信号。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教化作用,要做到“示范导行”,正衣冠、正言行来时时刻刻熏陶学生。
在日常教学中,我时刻要求我自己做到为人师表,身高为正。在穿着上,我讲究朴素大方,干净整齐;在语言上,我讲究文明礼貌,说普通话,逻辑清晰;在行为上,我讲究行为得当,细致严谨,认真负责...且我将自己看做学生的伙伴、亲人,时时刻刻给孩子送去温暖和关爱、微笑和鼓励。
再这样的教学行动下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无限拉近,我也能够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向我学习,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远远高于说教式教育效果。也正因如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与学生都能够做到言行得当,学习效果自然突出。
当然,我也明白在日常行为中我一定有不妥之处。为此,我允许且鼓励学生们积极向我提出意见,我及时收纳学生的意见做出自我行动调整。只有从教师层面变成道德标兵,教师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教育导向作用,感染学生的习惯形成,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发展。
二、环境影响,潜移默化
环境具有隐形育人的特殊作用,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充满着道德色彩的环境能够让学生的道德之花开的更加娇艳。正所谓“古有孟母三迁,仅有则校而居”。为了发挥环境的正面影响作用,让学生沐浴在道德环境之下,教师就要抓住语文学科特点,打造契合语文教学的德育环境。
班级内的装饰栏、宣传栏是一个又一个的“信息场所”,它承载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丰富着学生的认识。语文教师就可以利用班级内的各种信息场所,通过张贴各种各样的名言警句、记录名人故事等,让学生感受道德的力量,时刻接受道德的洗礼。同时,我开辟了“古诗词天地”这一栏目,定期进行古诗词的更换,选择一些具有积极引导价值的古诗词,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利用这些优美的古诗词来影响学生,丰富学生的古诗词储备。
同时,为了让整个课堂带有书香色彩。我建立了班级内的“图书角”,定期进行一些优秀图书的更换,包括《当世界年纪还小的候》、《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等,既能够借助图书来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又能够借助优秀图书中的哲理、道理来教化学生。
三、教材挖掘,陶冶情操
语文学科具有特殊的德育价值,主要在于语文学科的知识组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色彩。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中立足教材,做深入挖掘。要看到语文教材中各种丰富的道德因素,并且做横纵向挖掘,展示在学生面前,实现语文知识传递的同时实现学生道德精神的洗礼。
如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悠久的汉字文化,让学生领略汉字的风采。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汉字学习中感受一点一横的魅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最终学会正确书写汉字,方方正正做人。
如在进行《钓鱼的启示》教学时,文章虽然丝毫没有提起做人的道理,但却无不渗透着做人的道理。爸爸要求孩子放掉鲈鱼,孩子的情绪变化,鲈鱼究竟代表着什么...这些内容是本节语文课程的思考重点,教师带领学生去分析课文,实际上是带领学生进行道德认知,加深课文理解,实现自我提升。
再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带入到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教学中做好丰富的文化准备和补充,从背景、朝代等多个角度去介绍古诗词,打开传统文化的空间,带领学生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感知文化,陶冶情操。
四、教法选择,加深感触
不同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灵触动也有着不同的功用。为了加深学生道德感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领学生进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语文,实现自我教育。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针对语文课堂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冲击。
如在学习《穷人》时,教师可以开展趣味辩论赛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讨论思考“他们真的穷吗,如果我说世界上有人有着真金白银却比他们还要穷困,你认为对吗?”学生们在教师的问题提引导下纷纷发表意见,结合妻子抱走孩子,丈夫的行动等让学生们讨论,穷的是物质,富的是精神。
再如学习《圆民园的毁灭》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八国联军侵华时的残暴,让学生品味“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当下之伟大。引导学生认识到“勿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就可以伴随阅读文本的描述利用多媒体创设动画情境,为学生直接展示圆明园过去的辉煌,以及八国联军留下来的残暴足迹。在直观的视频观看中学生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所听、所看、所思、所想涌动成强烈的爱国情感。既能够借助情境创设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利用动画丰富阅读课堂,又能够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五、活动开展,德育深化
趣味语文活动的开展是语文课堂课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借助语文教学开展德育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活动开展包括两个内容,分别为口语交际活动的开展以及趣味语文活动的开展。
口语交际是语文课堂的重要教育内容,教师可以把握口语交际主题,变化口语交际的活动形式。可以以话剧、表演、辩论、分享等多种形式来开展口语交际主题活动,增加主题活动的趣味,进一步发挥主题活动的主题教育价值。
如在开展口语交际“父母之爱”时,教师可以开展“谈谈我的父母”主题分享会。让学生带来属于自己和父母回忆的东西,讲述属于自己和父母的回忆。有的学生带来了体温计、有的学生带来了一件毛衣、有的学生带来了一个画册...各种各样回忆的载体充斥着整个语文课堂,学生们讲述自己与父母的那些故事,浓浓的情感充盈着课堂,有许多的学生甚至掉下了眼泪...这不仅仅是口语交际,更是学生情感的宣泄,借助口语交际这一活动舞台,学生对父母的爱更明确、更清晰。
趣味语文活动的开展可以在课下进行,如开展主题演讲活动、主题习作比赛、主题话剧表演等。这些活动不局限于课堂,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更有趣也更有效,能够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多途径获取语文知识,多途径实现内心洗礼。
结束语:
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之花正处于含苞待放之际。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正向引导学生的道德之花开放,为学生洒下道德阳光、道德雨水,滋润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无时无刻的接受道德的熏陶,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有效,这样学生的道德认知才能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慧英.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与融合分析[J].文理导航,2020(30):53-53.
[2]张珊珊.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融合的必要性[J].中华少年,2020(02):24-25.
[3]马玉梅.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16):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