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涵闸防汛调度与运行管理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郭雪
[导读] 摘要:中下小涵闸对于水利工程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中小型涵闸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泛,在我国既往抗洪经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攻坚力量。
        五河淮河河道管理局  安徽蚌埠  233300
        摘要:中下小涵闸对于水利工程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中小型涵闸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泛,在我国既往抗洪经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攻坚力量。笔者拟通过本文研究通过调度以及调整管理措施提升中小型涵闸在防洪方面的成效。
        关键词:中小型涵闸;防汛调度;运行管理
        一、引言
        为了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平稳运行,适时缓解防汛压力,秉持“局部服从整体、兴利服从防洪”的原则,在中小型涵闸调度方面应当严格遵守防汛调度,严格按照批注的调度运行计划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指令,还应当结合涵闸的设计功能、设备设施的运行现状,参考既往工作管理经验、吸取同类型涵闸运行管理中的经验教训,依据水文气象条件从事调度管理活动。
        另外,每年汛前中小型涵闸的管理责任主体应当根据涵洞和水闸的工程设计和设备设施现状,在充分征求有关部门的建议和意见后编制年度计划。而年度调度运用计划中的兴利部分属于可调控部分,其在每年汛后会根据水库的蓄水情况以及潜在来水进行调整修订,修订后的计划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后方可实施。
        为了在汛期可以有效应对潜在隐患,需要在孕前就调整好闸前水位;汛期过后应当关闸蓄水,如果水库内的水位超过了需水水位,应当开启泄洪闸进行放水。在防御设计标准内的洪水时,应当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汛组织分工,落实每一个岗位的岗位责任,防汛巡逻人员应当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水库的重点部位,随时关注汛情变化,通过定期汇报机制,及时将有关汛情向上级防控部门进行汇报,一旦发现水位已超过警戒水位,防汛人员应当立即将情况上报上级防控指挥部门,以便实施联合调度。
        二、加强水文预报和预警机制
        (一)加强水文预报
        水文部门、气象部门应当针对灾害性天气制定预警机制,最大程度内实现准确预报,并应确保将有关信息及时送达至涵闸防汛办。一旦接到即将发生严重汛情的信息后,防汛办应落实预警工作,第一时间通知管辖区内所有涵闸管理机构做好应对汛情的准备。洪水到来时,水文部门应当根据洪水的流向及发展态势,进行实时跟踪和分析,采用滚动预报的方式向有关决策机构提供最新的水情信息,以保障有关决策机构作出决策前已全面知悉洪水的发展态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小型涵闸也应当逐步建立其自动化管理系统,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对水文测报、设备状况及观测资料等进行整理和汇总。此外,由于涵闸所处的特殊工作环境,日积月累之中,其承受的各种荷载和水的作用,可能会使涵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且隐蔽性较强。为防止上述变化导致涵闸运行隐患,运维人员应当持续性的对涵闸进行观察和测量,通过收集和分析日常运维管理信息,掌握涵闸内部变化规律及其实际的工作运行状况,从细节之处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尽早对涵闸采取养护措施,确保涵闸安全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其在水利工程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预警机制体系的建立
        为了加强汛期预警机制,确保防汛信息以及指挥工作可以有效传达,各级政府都应当设立防汛指挥部负责本辖区内的防汛工作。从机构职责角度分析,防汛指挥部应对本辖区内的防汛工作全面负责,收集、上报并根据掌握的汛情灾情有效组织抗洪抢险工作,实现对本辖区内的涵闸设施进行统一调度,做好应对洪水的管理工作,尤其在汛期应当成立专业的防汛抗灾工作组,以便集中力量做好灾后处理工作,确保各项应急处置工作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从管理架构层面分析:第一,中小型涵闸管理机构应当健全其防汛组织机构,防汛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注重防汛队伍建设,尤其应当提升并强化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伍的建立。针对重点区域建立7×24小时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机制,第二,加强防汛宣传工作,也是提高人民的防汛意识。第三,科学的防洪预案和预警方案,明确和熟悉防洪工程设施的调度程序,针对可能发生的堤防溃口、山洪、超标准洪水等灾害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涵闸可能发生灾害的险工险段制定抢险方案。第四,涵闸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的级别负责本辖区内所需的防汛物资,并确保上述物资得到合理配置。此外,对于险工险段的备用物资应提前运到现场,以备不时之需。第五,为了确保险情发生后有效传递信息,应确保通信专网畅通,还应当加强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雨情、水情、灾情以及防汛指令等。
        如果预警机制判断出涵闸可能遭受洪水威胁,涵闸管理机构应当立即对山洪的形成原因和特征进行分析,主动采取防御或加固措施等防洪预案,绘制出可能受到洪水灾害的区域图,以民众的生命安全为第一保障要义,及时制定安全转移方案,细化防洪指挥部的职责及组织架构,明确每个岗位所负责的具体内容。只有这样,在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才能尽快启动预警机制,迅速转移人民群众,并报送本级政府和防洪指挥部,将灾害损失降低至最小。
        三、加强水利工程维护
        想要实现水利工程的长治久安,管理机关应当严格按照工程维修及养护标准和程序,时刻秉持“经常养护、随时维护、养重于修、修重于抢”的管理原则,定期对整体水利工程(包括涵闸及其附属设施)进行维护,确保其时时处于安全状态。
        从维修频率和维修程度上看,工程维修可分为日常养护、岁修、大修和抢修,因此应当针对涵闸设立相应的工程维修标准,明确各类养护的时间和方式。其中,对于小型且可以由日常巡检人员解决的养护问题,涵闸养护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养护标准及时处理,定期清除杂草苔藓以保持涵闸整洁,汛前应当请理闸前的淤泥。及时祛除下游渠道中的异杂物,保障下游渠道排水通畅。而对于维护工程较大,涵闸日常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工程维护计划,上报水利主管部门获批且资金到位后,及时聘请专业施工队伍进行修缮,施工过程中应当由涵闸技术人员进行监工,确保维修方式方法及结果符合涵闸设计标准和修缮标准,竣工后再由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四、科学进行涵闸检修工作
        涵闸管理机构应当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调度管理制度,提升涵闸的综合经济效益,必要时采取防汛措施,进行泄洪调度。
        工程检查属于中小型涵闸运行管理中的重要管理内容,通过定期观测、巡检,可以及时发现涵闸表明存在的异常现象,这对于涵闸潜在风险评估及日常管理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中小型涵闸的巡检方式,应当采用经常巡检、定期巡检以及为应对特殊情况出现而进行的特殊巡检。其中,经常巡检指非汛每周检查一次,汛期则每天检查一次;定期巡检指在每年汛前、汛后,应当对涵闸进行全面检查,尤其应当重点检查闸门、机电设备等重要部位;不定期检查则是指当发生水位骤升骤降以及发生洪水预警时,应当组建临时抢险小组,实施7×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排查管涌、流土、漏洞等情形,检查闸门关闭功能是否正常、下游渠道是否畅通无阻等,并应当对巡查结果进行记录,一旦发现异常,应当详细记录发生部位、时间、具体出险情形,上报主管部门并及时采取应急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基于生态足迹的水闸闸型比选研究[J].田雨普,王李平,梁春雨,安超.人民黄河.2018(10)
        [2]厦门石浔水闸改建工程建设方案比选[J].林潇.东北水利水电.2016(12)
        [3]PHC管桩复合地基在引黄闸基础处理中的应用[J].董海钊,王李平,田雨普,张瑞洵.人民黄河.2015(02)
        [4]电动启闭小型涵闸配电设计部分问题的思考[J].冯杨.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10)
        [5]让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更有“AI”[J].万海斌.中国防汛抗旱.2018(05)
        [6]全国防汛抗旱指挥系统3.0架构与要求[J].万海斌.中国防汛抗旱.2017(03)
        [7]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智能调控与应急调度关键技术[J].王浩,雷晓辉,尚毅梓.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7(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