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桶原理在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1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7期   作者:张丹丹 翟赛 刘勇斌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报道出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人们对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关注度越来越高。
        中建新疆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1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工程行业在不断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被报道出来,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因此,人们对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关注度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本文应用“木桶理论”,从人员、机械设备、环境、安全管理等4个方面,找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中的不足与薄弱点,研究分析了“短板效应”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短板效应”,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了指导。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木桶原理,短板效应
        引言: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以及质量最好的那块边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以及质量最差的那一块。“木桶原理”更注重的是整体合作,而并不是个人能力[1]。对于建筑工程企业来说,一个建筑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状况不是由安全管理最好的区域或环节决定的,往往决定于安全管理最薄弱的区域或环节[2]。
        建筑行业是我国安全管理最难的行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建筑项目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建筑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导致在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问题在不断突出[3]。在建设企业运行过程中,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和控制是保障建筑质量以及人们生命及财产安全的关键[4]。无论建设工程大与小,在安全管理活动中人员、机械设备、环境、安全管理要素的每一个层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薄弱环节,即短板,因此找准并补齐各要素存在的短板,才能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在建筑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地位[5]。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将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遏制在萌芽状态,消除安全事故带来的问题隐患,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薄弱点及原因
        1.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薄弱点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人员、机械设备、环境、安全管理系统,通过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组合,构成的一个整体管理活动[6]。
        人员管理方面:人在各项管理因素中处于中心地位,对事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存在的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安全观念,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未按照规章制度要求科学合理开展工作。②贪图安逸,做事马虎,存在一定的侥幸的心理。
        机械设备方面:机械设备是建设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的薄弱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设备过于陈旧老化,大型机械化程度较低,同时也存在设备不完好等情况。②移动设备、模板支架移动过程中易发生坍塌事故,一些零碎设备移动环节比较多,设备运转、移动大等容易出现问题。
        环境方面:建筑施工现场环境比较特殊,往往建筑环境比较差,主要存在的薄弱点有:①水、火、粉煤尘、电焊砌体等重大隐患治理不仔细,该类薄弱点极其容易发生重特大事故。②在不适合施工的天气进行抢工期施工,容易造成施工质量低下,进一步引发质量安全事故。
        安全管理方面: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决定了建设工程整体的管理水平,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点主要有:①建筑施工选择方案不合理。②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层指挥不协调或者违背了相关制度进度盲目指挥。
        1.2安全管理薄弱点原因分析
        人员管理方面原因分析:①对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上不重视安全,认为安全工作影响了生产效率。②为保证安全建设生产,建设施工项目部未制定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来规范员工。
        机械设备方面原因分析:①因完整的建设施工项目需要机械设备需成套化投入,投入资金数目巨大,很多建设单位不愿意投入或投入不足,致使现场施工作业设备更新速度较慢,设备相对陈旧老化。②因施工现场作业环境的变动,如脚手支架、挖掘机、混凝土泵车等大型设备需频繁移动,同时受限于狭小的施工作业面,因此极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环境方面原因分析:①因建设施工过程生产的问题性以及复杂性的问题长期伴随着建设生产存在,加之施工建设单位对重大灾害防治没有开展针对性工作,导致灾害防治工作开展不到位。②生产布局时,仅考虑满足生产需求,未考虑施工环境对施工人员心理及劳动强度的影响。
        1.3 安全管理方面原因分析
        安全管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①施工管理人员未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②施工管理人员没有熟练掌握并应用国家或行业规范标准,不能科学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合理有序进行。


        2安全管理消除薄弱点的对策与措施
        2.1 人员管理方面对策
        人员管理的安全化:①完善用人、用工制度,企业制定良好的用人观念。②合理的对施工人员的生理及心理功能进行开导调节,从家庭条件、身体状况、爱好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心理反应等多方面,分析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利用心理特征来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实现作业标准化:①推行岗位标准施工建设作业流程,按科学合理的建设施工作业标准来规范工人的建设行为。②加强安全知识、技能、思想教育是减少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能提高全员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进一步能够保护自身与他人的安全。
        2.2 机械设备方面对策
        加大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管理的投入力度:要通过不断地对机械设备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现场机械化施工水平,积极采用施工新技术、新装备来更新代替老式的设备,大力发展、推进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7~8]。
        提高施工现场机械设备的可靠性,降低设备的故障率:①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加强预防性检查与修理,进一步排除机械设备的事故隐患。②降低机械设备系统的复杂程度。机械设备的机械化复杂程度如果越高,则会使得使用者造成使用失误,增加设备的故障、事故的发生率。
        改进设备运输工艺:①制定合理的运输计划以及运输途径,合理运用施工工作面对设备进行移动,解决因设备移动带来的工作面减少的问题,保证设备运输过程中,施工人员有足够的施工活动空间。
        2.3 环境方面对策
        重视重特大灾害防治:重特大灾害极易引发重特大安全事故,因此灾害防治是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①每个建设单位的项目部每个月需要开展一次系统性的灾害防治教育课程,使得施工人员有能够规避风险的能力。②对施工建设现场定期开展安全停工,在停工日对建设施工现场的每一处施工点进行安全检查,提升建设施工现场生产建设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可靠性。
        改善工作环境:①良好的施工工作环境会大幅度降低施工人员的劳动疲劳度,进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在进行施工现场施工作业环境的整体规划时、在保证安全建设生产的同时,施工单位应考虑施工人员的环境需求,尽可能地为现场施工人员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2.4安全管理方面对策
        加强落实各层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筑施工项目部需要要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建设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将安全管理责任、任务和压力层层分配到建设单位领导、项目部经理、班组及员工等人员身上,同时,项目部需要加大安全建设生产责任制考核力度,将安全建设生产考核纳入年终奖励考核中。
        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作为建设工程管理人员,应该将自我学习意识和提升自身业务能力相结合起来,利用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自学等形式对安全建设生产有关的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规章制度进行识别和针对性学习,做到学以致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自己的职责。
        3结语
        我国建筑工程行业本着“安全第一”的生产原则,意味着建筑工程安全问题是企业发展重中之重。因此,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必须在各个环节做好风险把控,从人员、机械设备、环境、安全管理4个方面入手,结合“木桶原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去加强安全管理,有针对性的对各个环节的薄弱点进行消除,进一步地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兆军,江霞,周兰,李晶.从全木桶模型谈良好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标准化,2020(06):68-72+77.
        [2]方忠运.试论木桶理论与企业培训的重点[J].人才资源开发,2019(24):83-84.
        [3]徐福顺.浅谈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4):20.
        [4]陈智辉.浅析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江西建材,2020(01):124+126.
        [5]张强.我国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02):7-8.
        [6]刘花荣.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27):187.
        [7]段会民.建筑安全问题原因及解决策略[J].建材与装饰,2018(26):149-150.
        [8]邱臻.新形势下国内建筑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博览,2018(11):19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