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健脾益气膏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21/6/16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   作者:刘泽艳
[导读] 目的:研究分析穴位贴敷—健脾益气膏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刘泽艳
        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中医医院,云南 宾川   6716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穴位贴敷—健脾益气膏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进行实验,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健脾益气膏穴位贴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结果: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P<0.05)。结论:针对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健脾益气膏穴位贴敷治疗联合常规治疗方式效果明显,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疾病症状,值得临床的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穴位贴敷,健脾益气膏;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治疗效果
        本次实验随机抽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主要研究穴位贴敷—健脾益气膏对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进行实验,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20例和15例,年龄在34-65岁,平均年龄为(49.84±2.37)岁。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19例和16例,年龄在33-67岁,平均年龄为(50.36±2.4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发现,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①脾胃虚寒型胃痛是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或畏寒肢冷,大便稀溏或虚秘、或初硬后溏,食欲不振、食后脘闷。舌质淡,脉沉细。
1.3鉴别诊断
        ①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
②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③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1.4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筛查出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并将病人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如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及寒凉、刺激性食物,少进食脂肪等容易延缓胃排空的食物,尽量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健脾益气膏,方剂组成黄芪、党参、生白术、木香、桂枝各60g,以上诸药,研末为粉,备用,用时用醋或蜂蜜调匀,洗净皮肤,取神阙、中脘穴,每个穴位取药3克敷贴20分钟,每日1次。7次治疗为一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并进行比较。
1.6评价标准
        治疗有效率: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渐缓解;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出现加重。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比较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见下表。

3讨论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为治疗之本。龙祖宏〔2〕认为治疗脾胃病其健脾为基本大法。治疗脾胃病常用有辛开苦降、运脾除湿、清热化痰浊、散寒理气、益气升阳、健脾益气、甘温益气、甘寒养阴、活血止痛、温脾摄血等10法。王大鹏〔3〕认为健脾益气法在临床中常配合其它治法综合使用,其中常配合的治法有:健脾益气理气法、健脾降逆法、健脾破积法、健脾清胃法、健脾渗湿法等。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4〕敷贴疗法又称外敷疗法,是将药研为细末,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状制剂,敷贴于所需的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疗法之一,敷贴疗法除能使药力直达病灶所发挥作用之外,还可以使药性通过皮毛暙理而由表及里,循经洛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阳阴已祛邪,从而治愈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因为穴位皮肤角质层较薄,较周围皮肤阻抗力为低,以及经络系统是低电阻的运行通道。因此,药物贴敷于特殊经穴,能迅速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到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穴位贴敷疗法用药绕过胃肠屏障而直达病灶,用药量小,对身体其他部位几乎无毒副作用,肝、肾解排毒负担小〔5〕。
        我科自行调配的健脾益气膏,作用为健脾益气,温胃止痛,其中黄芪、党参、生白术有健脾益气之效,木香理气消积,健运脾气,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诸药合用,通过穴位贴敷的方法,共奏健脾益气,温胃止痛之功。
        综合上述,对脾胃虚寒胃痛的患者采取穴位贴敷—健脾益气膏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远优于常规治疗者,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舒鹏,刘沈林教受治牌胃病经验〔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2003,19(3):178~179。
[2]刘学兰,龙祖宏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探〔J〕.云南中医药杂志,2004,25(6):7。
[3]王大鹏,中医气血五脏治则〔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192~210。
[4]贺艳萍,肖小芹,邓桂明,欧阳林旗,陈镇,张志国.中药穴位贴敷作用机理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7,24(3):134-136.
[5]赵超.中药穴位敷贴联合厚朴温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14):175,187.
作者:刘泽艳??,女?(1991年07-)籍贯??:云南云龙?,科室?:脾胃病科?,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医师 ,主研方向:脾胃和内分泌。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