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
山东省潍坊市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初级中学,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特别是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据了大部分的内容,代表着汉语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思想。学好文言文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对促进学生现代汉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枯燥难懂的文言文时,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心理,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笔者对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找出了影响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并结合教学现状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要点;策略
1 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1.1从教师层面讲
首先,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是简单的翻译和背诵,教学较为枯燥。其次,教师过分强调字词和段落,注重字词的用法和讲解,破坏了文言文的整体美感;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对文言文兴趣的培养,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而且长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课堂教学也收不到理想的效果。
1.2 从学生层面讲
文言文距学生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而且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式用法与现在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现代汉语用法和意义的影响,而且文言文中细小的知识点较多,学习难度较大。再加上文言文本身的枯燥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限制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2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要点与策略
2.1注重朗读,读出神韵
这里的“读”指诵读,虽然从“读”这一点来说,文言文诵读与现代文朗读有许多共同性,现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割裂历史、摒弃传统,忽视文化。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也应该选在“读”上。通过读,使学生充分认识祖国语言的典雅优美,从而提高其阅读写作水平。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基础上形成的朗读法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摸索建立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言文诵读法,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素质。文言文诵读必须做到这样两点:①读顺、读懂;②读出神韵。
读顺,要求在停顿方面必须基本符合汉语语句的结构特点,能够清楚的表情达意。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而我们现在接触的文言文,其标点多为后人所加。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这种停顿把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读。
读准,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要注意,还有通假字,应该读它的本字音,学生最容易读错。读懂,主要是指通过读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思想及语言风格。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读虽然是感官的活动,但有极强的渗透力。读的时候,目视其文,口发其音,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读”与“思”也就紧密有机结合起来,便构成了“慎思之,明辨之”地基础,即通过积极思维,把读得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当然老师对于一些确实难懂的关键词,要加以适时点拨。读出神韵,是指通过读,表达出文学艺术作品深沉的内在美。中学文言文课文中又有哪些内在美呢?爱国精神、传统美德、哲学睿智以及意境、情趣等,都有独特的魅力,都是读时必须表现的。要做到这一点,初中生确实不易,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地领悟理解文章,启发学生动用想象和联想,触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审美经验。
2.2 注重教法,还原课堂
传统的串讲法,固然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但套用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困难的、深奥的,由老师讲,生生听,自不待言;容易的、浅显的就不一定非要老师一一讲给学生听不可。出于这样的粗浅认识,在教学中,应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根据每节课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教法。如可以采用纠错法。课前要求学生翻译好所学的篇目,课堂上把译文写在黑板上,然后将原文和译文一一对号入座,翻译对地给予肯定,翻译错的地方寻找原因,重新翻译,直至正确无误。还可以问答法。将学生编成若干小组,每组4至6人,组长由基础较好的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还可以采用试教法。让学生试当教师,他们当然感兴趣,而且会尽心尽力地去做好。所以对于像《短文两篇》这些篇幅不长,文字不算难的课文,可以大胆让学生试教,具体做法如下: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文献资料,弄懂弄通字词句,并将书面翻译交老师审阅;指导试教学生逐题解答文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也要求形成书面稿,以便备用;要求试教者尽能力做好其他同学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发言准备,主要从自己的学习体会入手;鼓励试教学生上讲台“演戏”,老师在台下“导演”,偶尔也解答一些问题。让学生“兵教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又受到了“实践”锻炼,还融洽了师生感情,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
2.3 积累字词,坚实文化基础
学习文言文就是学习中国历代的文化。不同的朝代,各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展现着不同朝代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思维习惯。所以,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粗浅文言文学习的同时,小学语文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在多积累字词,多了解相关的文化典故,学习相关的文学常识,努力地坚实古文化的基础。这样的话,小学生们才会在学习中积极地拓宽学习的外延,获得知识上的长进。与此同时,他们也才能在学习中去获知中国古代的故事,增长见识。更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很容易就爱上了文言文的学习,并由此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还是以《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在组织学生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有什么深刻的含义?何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风趣机智的人?”因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大多还不具备高超的语言技巧。所以说,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就有必要先对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以及集子所处的年代特色作简要的介绍。这样子,小学生了解了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的生活场景,也就会对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语言和行为有所理解,也就进一步很容易地感受到孔君平与杨氏之子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品格了。而关于汉末至晋代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是与他们历史的学习相关联的,很容易就形成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形成教育教学上的合力,拓展了学科教学的外延。
2.4 拓展延伸,扩大学习范围
有一位资深的语文老师这样说过:“语文的学习,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这句话说得非常在理。因为单纯的课内语文学习比之浩如烟海的典籍来说还是非常不够的,还是要注意由课堂学习的迁延,由此引发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这样的话,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得到良好的结合,极大地促成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内文言文教学之余,一定要注意文本的生发与延伸,引导学生向课外学习的拓展。在教学完课文之后,语文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的一些故事,注意引导学生去做进一步的拓展阅读,去了解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诚如此,相信学生一定会在每篇的文言文学习之后很好地拓宽学习的外延,既获得了学习上的长进,又培养了热爱文言文的兴趣。
3 结束语
文言文是初中阶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初中语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要认真反思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思雪.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J].新课程(上),2014(3).
[2]刘斌.小学文言文教学导读“四部曲”[J].基础教育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