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丽
延安实验小学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课后题分属语文课本四大系统之一的练习系统,是教材利用研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虽然它占据了大量的课本空间,但却往往被看成是选文系统的附庸。比如,有的教师会在文本解析时融入课后题讲解,将课后题当作选文讲解辅助材料。这让学生在做题之前就已明确答案,从而不会再对课后题产生探究兴趣。要想用好课后题,我们就需要改变这一课后题应用意识,从课后题编排特点入手,找到更优的课后题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重难点;课后习题;体现;
引言
教师在课前可以借助课后习题来设计教学环节,让习题变成备课的“辅助线”;在课堂中可以按照习题提问,让学生围绕着习题进行思考,让习题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中轴线”;课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习题,让习题变成课后的“延伸线”,让每一道简单的习题都在教学中发挥最大的用处。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最明显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已经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习惯以刻板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机械的记忆。在该过程中,学生无法对文本材料展开自主思考,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课堂氛围沉重
学生和教师没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部分学生对教师存在着敬畏的心理,所以他们不愿意、不敢与教师进行互动,导致语文课堂一直处于沉闷的状态。教师教授的知识学生不能及时地进行反馈,教师不能全面掌握学生吸收和理解知识的情况,无法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课堂的氛围变得单调无趣,学生逐渐产生消极的情绪。
(三)作业形式单一
大多数语文教师选择以布置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但是他们选择的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局限在简单、重复的书写上,这极易使学生感到枯燥,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一部分教师忽略了写作训练,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文本的精彩段落,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习范围,使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课后习题问答题的应用
(一)整体观察,精准定位
语文课本中的课后题是以单元语文要素为依据设计的,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活动有引导作用。在同一单元中,不同文本后的训练题,在考查内容方面前后关联,具备层次性、多样性特点。因此,在利用课后题的过程中,我们应先对单元进行整体观察,参考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目标和单元内所有课后题的设计与分布情况,精准确定每道课后题的教学定位。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课后习题训练要素重合的问题,而且也能提升课后习题训练的系统性。
(二)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
自主发现问题,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是学生高效阅读的前提和保证。好多课后习题为学生的自主发现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师要凭借这些习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灰雀》(三年级上册)一课的时候,课后习题三中提出:“从哪里能看出列宁和小男孩喜爱灰雀?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和同学交流。”这道习题其实指向的是文本信息提取,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阅读中提取信息的学习经验,因此,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去发现。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学生们通过阅读发现了课文第1自然段中“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这句话里面的“每次、都、经常带面包渣和谷粒”充分表明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还有第2自然段中的“……列宁又来到公园……找遍了……”中的“又、找遍”也说明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而关于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的描写,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提取列宁喜欢灰雀信息的学习经验,他们也就可以很快找到文中相应的描写之处。这样借助课后习题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提取信息的能力,而且学生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列宁和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
(三)以习题为参照,厘清与语文要素之间的联系
以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古诗三首》《四季之美》两篇课文课后习题都要求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或静态描写;而《鸟的天堂》课后第二题“说说傍晚和早晨两次看到‘鸟的天堂’的情景有哪些不同的特点”,实际上也是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可见,通过课后习题,可以准确找到语文要素的重点。基于此,教师在解读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时,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区分文章主旨之间的异同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这样才能准确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四)目标细化,践行素养
课后练习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实空间,其课后题的设计是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素养培养是贯穿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目标,并不是针对某一道题的训练目标。所以,在确定习题训练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实践加以细化。1.关注学生的能力养成,实际习题训练目标的确定以学生的能力养成实际相关。只有看到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我们的习题训练才能起到“拔高”的作用;2.关注细致的教学题,在改编版语文教材课后题设计过程中,编者不仅细分了教学要求,也给予了我们一些方法提示。这些题目的要求更细,更具操作性,也更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训练指导。在对这些课后题的利用中,我们既要看到“默读”和“朗读”在训练层次上的差距,也要看到题目后半部分给予我们的方法提示,从而在更精细的训练中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运用文本语言,在感悟理解中为想象铺路
若想解读课后习题,则应该将课后习题和课文内容统一起来,把孩子们的思想引入文章的语言之中,从课文的生字、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语言中,理解并感悟文章所含有的特别感情,从而让学生的情感经验更加丰富,在拥有丰富情感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想象不仅能贴近课文所蕴含的感情和主题,且将会更大胆、更丰富。
(六)转变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固有的模式中,教师是语文课堂的引领者,学生只能跟随者教师的脚步前进,在学习时缺乏个人意识和思想,只是一味地模仿教师,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不具备自主发言的权利,只能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发表自身的看法。这样学生的意识和想法无法得到充分的解放,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会影响教学的效果,降低教师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应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增加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频率,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他们的表达。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后题使用的优化与教师对课后题的认知的深化息息相关。要想用好课后题,我们就需要了解课后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课后题利用之中。
参考文献
[1]慕春燕.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研究[J].学周刊,2021(09):69-70.
[2]陶冉.怎么用好语文课后题[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1(01):82.
[3]黎洁.浅谈在小学语文课后教学中优化作业质量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71-172.
[4]张妙祯.小学语文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新课程,2020(44):1.
[5]胡幼华.注重教材课后习题,提升语文课堂效率[J].学苑教育,2019(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