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鸣鸠琴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6期   作者:李璐
[导读] “礼乐弦歌,薪火不断”,本文通过将创新型民族乐器
      李璐
      西工大附中分校  陕西西安  710072
      摘要:“礼乐弦歌,薪火不断”,本文通过将创新型民族乐器——鸣鸠琴引入中学音乐课堂,开展课堂教学、创编陕西地方版鸣鸠琴教材、传唱弦歌等方式丰富课堂,改进教学手段。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近学生,增强学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千百年来思想、文化、观念、文艺等等的总体表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继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应该勇于挑起的重担。机缘巧合,我有幸加入苟仙冬老师 “民族器乐在中学音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华小四弦(鸣鸠琴)为例”课题组。在接触、学习了中华传统创新乐器鸣鸠琴、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鸣鸠琴地方教材的编写,不断探究如何让鸣鸠琴发挥优势在中学常规音乐教学中成为音乐教师的得力助手,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丝丝琴弦带进学生的心里。
一、鸣鸠琴的优势
      在音乐要素的讲解中,轻巧便携的鸣鸠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以 《送我一朵玫瑰花》和《稻香》为例,教师用鸣鸠琴分别演奏两首作品,作为音色和歌曲风格的对比。
    学生分辨根据教师弹奏分辨出新疆民族乐器和吉他的音色特点。教师顺理成章导入音乐要素“音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完全被这个乐器独特的音色所吸引。课后,也都饶有兴趣地询问并尝试弹奏着鸣鸠琴。
      这节课的成功主要取决于这把极具特色的鸣鸠琴。鸣鸠琴的外形极具中华民族乐器的典雅气质,同时它又能体现琵琶、阮、吉他、尤克里里等弹拨乐器的音色。更兼具了现代乐器轻巧、便于携带的特点。是针对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音乐教育及课堂普及专门定制的适合在中小学生音乐课堂使用的教学乐器。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展身手”,学生可以直观的通过老师的现场弹奏,了解、学习音乐作品。
二、鸣鸠琴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一)鸣鸠琴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
1.中国汉族歌唱作品教学
      在人音版八年级上册《彩云追月》一课中,导入部分弹奏《彩云追月》器乐版本。鸣鸠琴成功的模仿民乐器琵琶的音色及演奏,在课堂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从一开始就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往常需要观看视频导入的教学环节,现在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意识,也让学生对老师刮目相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
2.中国少数民族歌唱作品教学
      在人音版七年级下册《青春舞曲》一课中,从导入环节弹唱《达坂城的姑娘》到学习歌曲《青春舞曲》,再到随后的创编合作环节, 教师使用鸣鸠琴来模仿维吾尔族乐器热瓦普。这样的弹唱增添了歌曲欢快活泼的气氛和浓郁的地方风格。
        
      创编合作环节中,在鸣鸠琴伴奏下,学生一边演唱一边加入手鼓拍击维吾尔族典型节奏型。孩子们越唱越投入。这样的合作下,超出预期的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还感受到了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创作、乐于展示。


(二)鸣鸠琴在欣赏教学中的应用
1.中国民族音乐欣赏
      在人音版八年级上册《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用鸣鸠琴弹奏《春江花月夜》——“江楼钟鼓”主题,并让学生根据演奏找出音乐旋律上的特点。学生根据聆听的乐句首尾特点总结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
      在接下来的授课中,教师分别弹奏“月上东山”和“花影层叠”的旋律片段。让学生反复聆听这三个主题片段并找出这三个主题片段中的共同点。因为是教师亲自示范,所以在需要重点强调的部分,教师能通过肢体语言和弹奏传达给学生。这样很容易和学生产生互动和共鸣。“换头合尾”的民乐创作特点就这样被学生“听”了出来。这样的授课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而近距离的观摩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益的。
2.中国戏曲音乐欣赏
      在人音版八年级下册戏曲单元中,教师采用黄梅戏《谁料皇榜中状元》导入新课,让学生分辨体裁,再由戏曲导入到京剧。在讲解 “唱念做打”时,弹唱京剧名段《苏三起解》并配以图片滚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唱”。
      随着课程的深入展开,学生的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他们没有想到教师手里的这把乐器除了可以演绎民乐、通俗歌曲,居然还可以演绎中国的传统戏曲,学生纷纷表示鸣鸠琴太“神奇”了,这节课真的“开了眼界”。
三、教材编写有新意,弦歌走进学生心。
      习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课题组充分响应国家号召,着手编写了陕西鸣鸠琴地方教材《秦风琴韵》。
      在教材之《诗韵长安》单元的编写中,我们将这些富有陕西地域风格的传统音乐嫁接在了鸣鸠琴,挑选了部分中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唐诗进行创编。例如《暮江吟》、《绝句》等。

       
      根据这个历史时期显现出来的音乐文化特征:民族迁徒杂居、文化交流、西域音乐传入长安。这一时期的音乐以七声音阶为主。在《绝句》中,“雅乐”的调式配合鸣鸠琴的弹奏加入了扫弦和拍板,很好的表达出诗人看到初春美景时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情。轮奏、拍板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琵琶的专业弹奏技巧,鸣鸠琴的设计非常适合将民族传统弹拨乐器演奏法运用在自身。这样的弹奏设计,能让大多数没有弹奏基础的学生迅速上手,还能让有弹拨乐器基础的学生直接视谱弹唱甚至加入技巧弹奏展示民族音乐独特的特点。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来传播的。在音乐课上展开礼乐弦歌的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弦歌咏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赞不绝口。期待着我们陕西地方版鸣鸠琴教材的问世,它将会是我们弹着琴、唱着歌,带领学生学习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器”。
“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以鸣鸠琴为载体,让中学音乐课堂“活”起来,让我们带领着学生一路追随习总书记的步伐,在学习、传播并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备注:
1、鸣鸠琴曾用名:中华小四弦,本文中一概使用“鸣鸠琴”称呼。
2、文章中出现的部分乐谱来自于人音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八年级课本及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编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