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山东省烟台市永铭中学 264000
摘要: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所具备的能力。而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有道德认知方面的、法律认知方面的、社会参与方面的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中要学习的内容。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接触和要掌握的知识.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研究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化,初中教学的体系也有了相应的改革,但是有部分教师依然才用的是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新课改的目标不明确,没有抓住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上,要以学生主要的方面,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传统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把道德与法治课的内容灵活地进行掌握,合理地和实际的生活相结合。
1.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意义
初中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又往上进步了一个阶梯,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形成的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是自己开始走向独立的阶段,由于中学生在这一时期,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和生活风气的影响,对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让学生走走向错误的道路。对此现象和情况,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学习的效率。而核心素养下的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教学,重注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学到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把学到的知识能灵活地运用,还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让学生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
2.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策略
2.1改革和创新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
教师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课堂上要抓住教学的目标,对课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教师可以在学习某一课时之前,让学生自己进行材料的搜集,整理出对学习有用的信息,锻炼学生信息整理和分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民主与法治》这一课时时,教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的资料,并且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讲台上述说,说说哪些是民主,哪些是法治,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民主与法治,明白其中的关系。
2.2建立情景教学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一件事,只要有了兴趣,那么这件事较成功一半了,顾名思义,兴趣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学习的成绩就会有进步。例如:在学习《走进法治天地》中“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这一课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说一说哪些法律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问题的解答,之后,教师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生活中不准守法律的视频,让学生很真切的知道哪些是错误的,不对的,在实际生活中是不能去触碰的,会给带来不好的一面的。真实的生活情景往往能够带给学生更直观的思考,能让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得到,让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就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和学生的距离没有那么地遥远。让学生融入情景当中,这样就使得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便在以后现实生活当中进行应用。而核心素养的发展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师在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课堂上,要注重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锻炼学生遇到问题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课堂内容多样化,让学生多方面发展
在核心素养下,教师为学生传授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要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培养重视起来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的培养和能力的锻炼,尽量做到让学生全面发展,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思想,重新为自己进行定位,在原有教学的基础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将学生作为主体,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来,利用视频和音频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化,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认识到自己学习中不足的问题,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加强学生之间的距离。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内容进行多样化,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方面发展。
结语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创新,关注的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发展需求。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不仅仅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穆科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策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7):79.
[2]徐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