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南阳庞庄村规划提升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5期   作者:惠雪
[导读] 摘要:自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工作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及美丽乡村发展建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5
        摘要:自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工作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及美丽乡村发展建设。从村庄角度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推动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机会。自战略实施以来,南阳市庞庄村作为一个北方经典农村聚落,以及一个典型贫困村,同样在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战略以及为村庄自身长远发展根据自身的情况探索振兴策略。本文通过对南阳市庞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针对建设现状产生的问题在景观规划层面上提出具有实际作用和理论性支撑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生态化建设
        1.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各级政府积极工作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及美丽乡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是以生态化建设为基础,更注重对乡村的自然生态、建筑风貌、人文历史和人居环境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改善乡村居住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同时“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是在延续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丰富和充实其内涵实质,注重关注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使得村庄发展更加具有活力和良性循环。
        本文通过对南阳市庞庄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结合当前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深入挖掘其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针对建设现状产生的问题在景观规划层面上提出具有实际作用和理论性支撑的应用策略。并通过对庞庄村景观环境方面提出规划策略,促使庞庄村的生态和人文景观更好的保护和继承并得以发展,找寻保留村民记忆中的乡村,让村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最终达到美丽乡村发展的实质性建设目标。
        2村庄现状
        2.1地理位置
        规划区域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庞庄村。红泥湾镇位于南阳市区东,距南阳市区18千米,属鸭河水库灌区北靠方城县,项目基地庞庄村位于红泥湾镇的东南部毗邻社旗县。庞庄村是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红泥湾镇下辖的行政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位于南阳盆地腹心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总面积136.64平方千米(2017年),耕种面积13.1万亩。
        2.2资源状况
        庞庄村总面积136.64平方千米,耕种面积7000万亩,村庄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地形单一,地势平坦,有大面积的农田斑块,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等辣椒红薯花生也比较常见。时令水果种植近年来兴起,西瓜葡萄为常见的种植选择。花卉,树木培育产业有所发展。村内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马安村北部,有辣椒产业,艾制品厂,食品加工厂,为大量村内贫困人口及不能外出人员提供工作机会。畜牧业:无大型饲养厂,小型厂散落在村内,有鸡猪牛场。80%居民家中散养家禽,有鸡鸭鹅,猪牛羊,鸽子,兔子等。养殖地为庭院内或宅旁闲地。三条主要河道深入村庄使得每个自然村内皆有水源,水体贯穿种植区与居住区。村庄三十至五十岁为主要生产力年轻人外出工作学习,村庄仍具活力,生活氛围浓郁但未来很少能留住年轻人在家乡发展。村庄人口分布均匀。由于村庄就业岗位少,所以有工作能力的中年男子部分除农忙外外出工作。各家除田地外大部分有菜地花园或家畜等。本村庄是典型的北方村庄,地处中原,为自然聚集村落,村庄发展进程中,人文历史要素已屈指可数。
        2.3村情村貌
        庞庄村有四个自然村,以马安村为中心,产业经济发展较快,其余四个村落散布在北部,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马安与各村落之间距离约一千米,交通路网较为便利,马安村原为一个寺庙,随后在二十多年前逐步被开荒建造,所以村庄的发展更加具有新生的活力一些,产业及超市办公地区集中于此,但由于住宅是沿道路两边建设,并不能达到大量生态深入绿化多样丰富,而其余村落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植物茂盛。村庄人口分布较均匀,约四分之一人口为在外发展,中年人士较多,其次是老人小孩,所以对于公共活动空间和绿化生产休闲空间的要求是急需解决的。在生产养殖方面,基本以传统耕地和外出务工为主,少量养殖种植为辅,而养殖厂和工厂的出现也是一项需要合理规划布置的要素。基础设施如公厕,服务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完善等也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道路方面,村中水泥路网基本全覆盖,村与村庄联系道路两侧树木绿化为主,村内道路两侧住宅前花草种植为主。除硬化道路与场地外基本上绿植全覆盖。绿化方面,村内树木种类繁多,院内门前都有绿化种植。观赏类与实用植物混合种植。村庄民居建筑多为一层砖混结构住宅,部分建筑加建使用铁皮材料作为一层或二次扩建。有灰色水泥外墙与红色砖墙两种常见模式。总体而言,村落形状尚较简单,空间形态单一,乡村景观格局由农田、林地、水系和道路共同构成。
        3优劣分析
        3.1优势:
        政策:三农问题是我国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农村不仅是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基础,更是必要的生态空间保障。多年来国家政策对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关注,各项政策的落实也使得农村地区空间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村支部:村庄干部积极相应政策,制定了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逐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目前已完成道路清洁、亮化、硬化、村庄绿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农村改厕等多项工作。
        村民: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改善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村民们纷纷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下愈加自觉的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去,注重生活休闲条件及环境品质的提升,如在村庄环境提升措施中,在为每户修建完花坛后,各家自觉注重花坛植物种植,仅几个月时间街道的视觉空间变得丰富多彩,绿化环境明显提升。
        传统手艺:村庄在发展进程中,仍然有许多村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艺,如编草席箩筐,织衣靴以及磨豆腐、香油等保持着传统特色的文化精神遗产。
        自然风貌:村庄自然环境以耕田为基地,河流贯穿,村庄内外仍保留着大量树木,传统乡村农耕风貌变化不大。
        产业发展:村内有部分到此地开设加工厂,为本地贫困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增加了村庄人口流动和活力。
        3.2劣势:
        缺乏特色:基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北方村庄一无江南鱼米之乡的水桥环绕,而无黄土窑洞的传统特色,村庄的发展是基于村民经济发展个体意识主导的物质需求手段,以简单的砖砌一层或二层平房为主,甚至墙体结构对于保温防水措施的发展尚不完善。
        经济落后:作为一个贫困村,村庄脱贫攻坚战仍然在继续,尚有大量贫困人口急需解决脱贫问题。生活水平在衣食住行方面勉强得到满足且均是通过辛苦的体力劳动。
        思想保守:由于经济与文化水平尚需发展提高,所以对于资源分配问题上的思想意识不够,很容易由于一些资源分配或人际关系等问题而造成矛盾,如农村常见因为贫困户分配问题引发矛盾。还有因为思想的局限很难立足于长远角度理解问题,如土地分配问题的解决等。
        地理位置:庞庄村处于红泥湾镇与社旗县的交界地,所以距离镇区二十公里市区四十公里,造成交通条件的不方便。


        4提升策略
        4.1整体规划,构建乡村文化
        庞庄村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改善和更新也不是一时的,而是个长远规划、精准改善、有机更新的过程。“美丽乡村”的建设内涵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乡村的景观是村民生活场景在该地
        域上的具体呈现,因此规划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村民的生活方式和意见,找寻他们记忆中属于乡村原本的模样,并充分了解与尊重村子历史文化、地域特征以及营造特色,以最适度的介入与干预在景观设计上实现乡村建设的完整性与延续性。只有这样,“美丽”才能得以生根和活化,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在规划设计村庄空间及发展时,应以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方式以及需求为导向,不能只追求一刀切式的统一墙面,以及放任村民在自身经济支持上抛弃原有本土文化风格而追求城市流行材料和方式使村庄成为四不像,无根无源,这样的村庄一定是走不长远的。在研究村民日常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和场地同时也作为活动的引导。
        文化植入上需要深入挖掘村庄特色文化,如庙会,姓氏族谱,村庄愿景,好人好事道德模范等都可以作为文化道德的归属和指引。村庄的美丽在于它拂晓薄薄的晨雾、傍晚袅袅的炊烟、黎明嘹亮的鸡叫、黄昏浅浅的虫吟,春季遍地野花、夏日不断的蛙鸣、秋季累累的硕果、冬日和煦的暖阳,留住人们淡淡的乡愁。所以推动乡村生态建设和改善是重中之重。
        4.2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基础
        当今农村,仍是以农田为基底,土地资源丰富,所以农村经济发展首要任务仍是以种植业为强基,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收获播种各种相关作物养护设备的出现让种植劳动不如往常那么辛苦。同时植物种类的不同和收入多少有直接关系但是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及领头人,所以很少有形成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所以产业发展可以建立农业合作社,其建立基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依靠农民的自愿联结,共享同一种生产要素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的成员中,百分之八十以上为农民,成员中也可以有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成员参与组成,这对推动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传统的农耕结构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有村庄产业一般以农产品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发展,产业等级低,基本无精加工或进一步包装生产的产业生产。未来各村庄如需在产业发展上更进一层,必然需要对当前产业等级层次进行升级,由原来的原材料供应向精细化加工包装再销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应适当发展二产,促进生产流程的完整化,利益最大化。
        根据庞庄村的现有情况可采用以马安作为“中心村”即选取其中现状基础较好、发展趋势较好的村庄划定为“中心村”,在发展战略中,以“中心村”发展为依托,构建以“中心村”建设发展为增长点,服务和带动周边“一般村发展的模式。二十一世纪以来,该规划模式被广泛使用在镇总体规划层面的乡村地区规划中,为我国广大的乡村地区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指引作用。
        4.3适当开发,建设轻旅产业
        未来的乡村发展,除了外援动力的支持外,更需符合乡村内在发展的动力驱动,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不足以改变现状,而孕育于乡村本土的乡村旅游业成为连接城乡要素交流的纽带与桥梁,并为乡村经济的复苏与振兴提供了新的内生动力。因而,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其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不仅可以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及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乡村旅游朝理性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应是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20].夏普利(Sharpley,2003)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本地化,即开发的目的主要是满足本地社区发展的需要,建设本地供应链,鼓励地方工艺品生产,保证收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环境与社会承载力之内。
        基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目前国内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出于释放压力、回归自我、田园体验等需求,来到乡村进行相关的旅游活动,形成一种乡村地域空间上的经济现象,带动了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在促进乡村经济、文化与环境发展的同时,也构成了对乡村的一种干扰,因此需要对现行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反思,明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核心问题,才能清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要求即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外,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提供高质量旅游服务。
        4.4.产业结合,致力脱贫攻坚
        在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和少量的旅游发展到农业种植、农产品初加工和包装、观光休闲、采摘体验、文化科普、餐饮、商业和乡村旅游于一体,构建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的产业结构。将闲置耕地进行综合利用,将现有农业种植依据特征进行归类,设置农业观光园、采摘园。除第一产业直接输出之外,在二产中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包装,制成精致创意产品,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电商、物流等方式将产品推广出去,在传播文化的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升产品的价值。在达到三产联动的推动下,田园综合体的构建成为必然趋势。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该是农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餐饮住宿业等的有机融合,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重返田园生活、体验特色农耕文化逐渐成为城市居民的追求向往。田园综合体则充分利用农业景观及农事活动的吸引力,将农业生产活动变成商品进行出售,让城市居民通过身临其境地体验农事劳动,来满足其放松愉悦身心的需求。
        5. 内部推动,促进良性循环
        在这一系列的发展因素中,由于并非纸上谈兵所以必然会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而在中国乡村发展建设中不乏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中负面问题的暴露,例如国内游客生态意识的普遍薄弱,会不同程度地对乡村环境施加着负面影响,甚至是破坏;还有旅游者给乡村旅游目的地带来了一种不真实的消费水准,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日趋攀升的物价。以及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农家乐模式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所以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村部负责单位通过对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对价格、服务质量等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避免个体“农家乐”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农户的利益;统一市场宣传,塑造统一的品牌形象,以提升乡村旅游的区域竞争力。
        但是首先对于自身定位为北方典型的自然村落,所以打造成为一流旅游模式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以适度发展为前提下,还要通过村庄每一位村民的共同努力,村干部积极引进项目,拓宽生产资源途径,提供就业岗位,相关负责人积极制定管理控制措施,详细分配方案,村民积极配合,贡献自己的优势,共同促进一个更加美好的新型农村风貌。
        参考文献
        [1]吴聪聪.城乡融合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20.
        [2]张益昭.基于跨村共享中心理念的乡村地区规划模式研究[D].广州大学,2020.
        [3]尤海涛.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15.
        [4]马致远.乡村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