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文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七中学 718500
摘要:鉴赏诗歌,归根结底还是对于美的鉴赏,这对于学生的审美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合理地赏析文学作品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诗歌可以说是最为精炼的文学作品,它用最为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感,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这个意思。可是也正是因为诗歌的这一特性,学生们一旦拿到诗歌都会觉得艰涩难懂,并且很难把握它所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时,采取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感共鸣 开发想象
诗歌学习,是我们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的一环,如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准确地把握诗歌意象并且理解诗歌的主旨是我们每一位高中语文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目前为止,大量的吟咏诵读式的教学方法是我们使用最为广泛的鉴赏方法,因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反复吟咏熟读诗词,无疑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以吟咏的方式期待学生自然而然的理解出诗词的意境、意向和主旨,虽不可说这种方式不可行,但是在现在看来,无疑是存在一定弊端的。语文的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为求在课堂内帮助学生获得教学的最大化,教师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为主要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以《雨巷》的教学为例。这首诗歌因着它朦胧的意境,多重的主题而特别难以理解,那么在教学之前,课堂情境的创设就尤为必要,在授课之前,一段优美的配乐朗诵就可以将学生带入那个哀愁、迷茫、凄清的氛围当中,随后,对于重点意象的集中解读,场景再现都可以很好地达到理解作者的情感,揭示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效果。这样,事半功倍,学生们主动接受而不是被动灌输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情境式教学呢?
首先,要以景融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陈新璋先生曾说过:“诗词鉴赏属于艺术欣赏的范畴。”艺术欣赏,强调的是对美的体验和感悟。在我国古典以及近现代的许多诗词当中,不乏那些美不胜收的诗歌语句,如《沁园春·长沙》中的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这上阕中,作者着重写景,可谓是磅礴大气,只用寥寥数语就描述出了一副壮丽宏伟的山河秋景,宛如一副大画家手下的连绵大气的泼墨山水图。然而在传统的诗词鉴赏教学中,即使教师再怎么强调诗词中所描述的景色有多么壮丽优美,学生始终难以在反复的吟咏当中产生出亲临其近的即视感,反而有可能心生厌烦情绪,不仅体会不出诗词中那情景交融的豪气,还会因此失去了学习诗词鉴赏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以景融情,才能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诗词鉴赏时,产生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共鸣是最有利于领悟诗词的主旨和意境的。然而,传统的吟咏法教学方式,除非学生具备敏锐的审美感觉以及高度的艺术修养,或者拥有和作者相似的情感经历,否则难以实现情感上的共鸣。而情感是打通理解的桥梁,缺乏情感上的触摸,无疑会阻碍到学生对于诗词中心的把握。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感情激荡,气势雄伟,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豪放派代表之作,在如惊涛骇浪的雄浑气势中却抒发了作者年过半百功业无成的感慨。不少学生在初读这首词时,都能从语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豪放气势,可是却极少有学生能抓住最后那两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主旨。最后问他们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往往都只能答出“借景抒情,咏史抒情”。可是抒的是什么情?却没有几个学生能够说出来。所以我们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两段历史人物事迹的视频。一是周瑜的,讲述他年轻时英姿勃发,风流帅气的历史事迹,同时还配上激昂的音乐。另一个则是苏轼的,讲述他胸怀抱负却屡遭挫折的经历,并给配上了低沉的音乐。
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将情感更多的转向了年少有为的周瑜身上,而对于苏轼的经历则抱以无奈的情绪。通过这两人生平的对比,突显了苏轼的人生不如意。学生也通过这样的情境,对苏轼的遭遇产生了同情,这就引发出了一定的感情共鸣。而当我们再度问道最后两句的主旨时,不少学生都能回答出来“苏轼羡慕周瑜”这样的答案。虽然这样的答案还不是很完美,但无疑已经足够说明学生在把握诗词的主旨上进了一大步。
最后,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诗词无论是内容还是结构都体现诗人创作时无尽的想象力, 学生如果不能用丰富的想象与发散性的思维去体会诗词中的情景, 就无法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 同时,老师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的情景教学法来开展教学, 也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 学生通过一定的发散性思维与想象, 才可以有效开展情景教学。 所以, 在诗词鉴赏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开发,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 在李白的《将进酒》 中, 在诗的开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直接转入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 的置酒会
友的宴饮中, 全诗大开大合, 由悲转喜, 再转入狂放、 激愤, 之后回归到“万古愁” 当中, 如同大河奔流归海, 纵横捭阖, 如果不是诗人惊人的想象力, 又怎会创作出这首千古传唱的绝世佳作呢?学生在对这首诗进行鉴赏的时候, 如果没有一个丰富灵活的想象力, 是根本无法跟上李白写作的思绪与情感的转变的, 更不用谈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内涵了。 所以, 老师要创设科学合理、 灵活多变的情景, 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通过发散性思维能力, 紧跟诗人的创作思绪, 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进而全面理解和把握诗词的情感与主旨。
综上所述, 情景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具体的应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述: 首先老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其次, 老师可以通过情景, 让学生融情人景, 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最后, 还可以通过教学情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使其容易理解诗词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的转变。 总之, 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具有传统诗词鉴赏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可以为学生鉴赏诗词进行情感的铺垫, 以情感为桥梁, 让学生更加便捷地前往诗词鉴赏艺术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刘容.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07[2]朱松艳.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有效性策略分析[J]. 语数外学习(语
文教育), 2012(05)
[ 3 ]赖艺玲.情景——诗词鉴赏的精髓[J].考试周刊,2012(47)
[ 4 ]江文丽.巧设情境,锦上添花——现代信息技术让诗歌鉴赏如此多彩[J].文教资料,2011(10)
[ 5 ]谈胜轶.古诗词鉴赏之情景关系[J].新语文学习(高中),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