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乡村建设综合服务中心 广西百色 53340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各地区空间布局、建设结构进行的进一步优化。在该背景下,要实现乡村振兴,需对国土空间整治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调整农村地区空间规划方向,针对性的提出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具体方法,以确保乡村区域建设效率和质量。本文基于此,先概述国土空间规划概念,分析国土空间规划下乡村振兴规划的变革和需求,最后提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
引言
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国内乡村面临着转型发展难题,同时乡村规划也存在理论层面深入不足和技术支持不到位等现象。所以,国内各地区也希望借助空间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和全域管控来对乡村空间重构进行干预,强化乡村空间治理,行使自然资源监管职责。立足多方面思考问题,采取具体有效的国土空间规划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有其重要性,能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奠基。
一、国土空间规划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就是合理安排我国空间资源的计划,其为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行动指向,能指导各详细规划的制定。该规划主要包括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科学规划国土资源,其既可以满足我国在土地开发治理方面的需求,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又能指引国土开发有关策略的制定,有助于更好的配置资源。当下,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站在转型变革的关键点,国土空间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一部分,需承上启下,全力支持国家转型发展,为我国未来发展奠基[1]。
二、国土空间规划下乡村振兴规划的变革和需求
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就中国乡村振兴规划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新要求。规划思想由发展规划朝着生态文明保护规划转向,突出的是节约保护为先,着重山水林田湖草为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规划内容从乡村聚落空间规划转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规划主体从城乡规划师为主导转为多学科融合下乡村规划参与发展。规划内涵从单一空间布局朝着乡村权属视角关注下的乡村空间规划转变。乡村振兴规划作用越发趋于实用化,依靠规划,能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多样功能,强化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凭借消费逆城镇化机会,来使乡村为城市居民消费、休闲提供载体、平台,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重新塑造城乡关系[2]。
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其需要统筹城乡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关部门依照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宜居等要求,来把握编制方向,从文化、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等方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当然,相关部门还需整合国土空间规划具体方式,分析乡村人口信息变化和乡村地区区位条件、产业状况,尊重地区特色,关注乡村振兴规划和地方实际情况的契合程度。
三、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
(一)明确指定用地分类标准
当下的村庄规划和村级土地利用分类尚存在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国土空间规划全域全要素需求,会直接影响美丽乡村规划。对此,有必要完善明确用地分类标准,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完善建设用地分类。依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由社会、经济、自然等属性入手,完善健全用地分类体系。其一,将村庄用地分为建设用地、农用地和生态用地;其二,详细划分各类用地,具体明确各类用地定义;其三,衔接最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再进行细化。②完善村庄新兴产业用地分类。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成功例子,能了解到乡村振兴形成的新兴产业形式主要有民宿、农家乐、乡村别墅等,该用地可定义成村庄居住用地。农村合作社、养老医疗中心、美食街等,该用地可定义成村公共服务用地。工艺品生产、农副产品加工等,该用地可定义为村工业用地。如此来明确各用地定义,有助于更好管控用地,提升规划水平。③明确乡村文化风貌保护用地。乡村振兴还应增加乡村文化风貌保护用地,其对于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益处。当然,除增加保护用地,还需出台有关法律法规,强化该类空间管控[3]。
(二)达成技术底图统一
技术底图统一能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目标,依照空间规划技术准则,要以第三次国内国土调查数据、新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为依据,以“双评价”来引导科学绘制技术底图。同时,还需综合校验核定技术底图,在核定中明确“三区三线”,就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反馈纠正,校验核定之后,便可用作空间规划底图。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和“双评价”体系应用于技术底图,能解决底图不统一难题。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进度尚无法有效指导居民点详细布局规划,所以乡村规划只能依照空间规划体系工作底图和国土调查数据,以1:2000的比例来绘制技术底图。
(三)依托结构变化预测人口规模
乡村振兴规划为做减法的规划,乡村振兴规划人口规模应当联系人口流动来做出科学预测。当下,虽然我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导致乡村人口的缩减和人居空间的“总体收缩”,不过,伴随呈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以及城市资金、资源往乡村的大规模回流,市场为动力将逐渐开启和其对应群体的人口回流。该回流效应会显著促进我国未来乡村人居空间发展。其既会导致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使乡村人居空间主导发展力量不再单单只是农村人口组成的农村社区,而体现出更复杂多元化的特质。所以,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有必要结合乡村人口结构变化来开展科学预测。
(四)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人和自然和谐共处”
就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的“人和自然和谐共处和发展”的目标,农村区域建设要基于提高村民居住环境品质前提,对农村居民住所和服务设施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空间治理要着重建筑类型挑选工作的落实,整体化管控把握农村区域风貌。另外,在居住地规划设计时,要整体评估交通、产业配套的适宜性,秉承“近业近田”的准则,农村居民建筑空间布控要契合农村区域整体环境,以达成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4]。
(五)振兴产业发展挖掘乡村功能价值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要着重振兴产业发展,挖掘乡村功能价值。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产业振兴,和脱贫攻坚充分衔接、和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发掘城乡的多样功能与价值。明确产业发展总体思路、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项目用地布局,大力支持和鼓励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新产业发展壮大[5]。
结语
总的来说,乡村地区本身具有复杂的地域特质,所以在城镇化城乡演变中,需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作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规划编制,通过明确指定用地分类标准,达成技术底图统一,依托结构变化预测人口规模,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以及振兴产业发展挖掘乡村功能价值等方法,能更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素平.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村振兴规划编制方法探索[J]. 城市住宅,2020,27(06):139-140.
[2]范勇,尹可图. 国土空间规划视阈下乡村规划的思路转变与技术应对策略[J]. 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7):250-252.
[3]田椿椿.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乡村规划编制与实践——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J]. 城乡规划,2020(03):116-124.
[4]王静,李泽慧,宋子秋,方莹,刘晶晶,翟天林. 走向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方法与实践——以烟台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19,33(09):9-18.
[5]马长凤,马长立.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村庄规划编制思考[J]. 房地产世界,2020(2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