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靖雯
重庆市渝北金港国际实验小学校 401120
摘要: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直觉感受,也是一种基本的语文修养,可以通过后期锻炼来培养和提升。为此,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整体感知,以此来形成语感。同时还能让学生发挥其自身的学习优势,通过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实现对语言比较深刻地感知和领悟。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有些教师比较偏重语文知识方面的教育,而忽略了语感的培养,这对其以后的学习水平提升是非常不利的。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培养;途径和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使其拥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以此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语感形成的最佳时期,所以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为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此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而且语感的培养还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力,对语文教学的开展有些重要的推动意义。
一、通过不断诵读,形成良好语感
在诵读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知能力,使其眼、耳、脑、口更加协调,通过互相协作达成高效的阅读工作。诵读还能使学生切实融入到文章内容中,也就是到达忘我的境界,从而体会到其深层的涵义,并领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三国志》中就曾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多诵读,以此来体会语言的规律,然后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甚至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新课标中也强调了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为学生提供一些诵读的机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能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通过有声的语言可以重现文章中所描述的人、事、物,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情感体验,品味出了其中的美感和意境。比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就可以采取诵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并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更能领会其中蕴含的教育意义。在反复的语言刺激下,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刺激了他们的语言感受,还能帮助他们记忆文章内容,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重视辨析揣摩,开辟语感培养新途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还要理解其文字背后所潜藏的涵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运用地很精妙的词语,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和辨析,以此来揣摩其要表达的意思。
通过深入挖掘才能有深刻感悟,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才更加直观,其语感也能得到不断提升。由此可见,语感的获得不应只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直觉,要鼓励学生细细揣摩和推敲,通过“咬文嚼字”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所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尤其是对于博大精深的汉语来说,更应该仔细琢磨,理解其精妙之处。比如,关于《小英雄雨来》这篇具有教育意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开展重点字词的品味训练,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语意,还能悟到其中蕴含的情味。关于语文知识的讲解,教师要开辟学生感触的新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更加专注于文章的分析和体会,感触的渠道越多,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也就越到位。
三、注重实践体验,加强语感联系
无论哪种技能的培养最终都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语感的形成也是一样的,需要教师注重实践体验,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感。语文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来源于生活,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加深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也更高。在设置实践活动时,教师还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以此来丰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语言所展示的东西,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涵盖着许多优秀的作品,有些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符合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不注重生活体验的语感培养活动,会让学生有枯燥的感受,对于其积极性的提升也是非常不利的。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以个人体验为基础,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并对其进行必要的点拨和引导,然后使他们的理解更加深入,感悟更加具体。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低,其生活阅读也比较欠缺,通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言语经验,还能让其走进语文,把其心目中的感受挖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悟。
结束语
总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需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不懈努力,并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语感也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这种感受来自于学生本身,需要通过不断实践去升华。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这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能力,需要对此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娴.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与强化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0(8).
[2]李焕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J].求知导刊,2020(3):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