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城建工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带动了建筑工程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这会导致建筑工程楼地面产生裂缝现象,给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建筑企业在楼地面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地面裂缝预防工作,采取针对性的裂缝处理措施,保证工程的质量。
关键词:建筑工程;楼地面裂缝;预防措施;处理技术
0引言
建筑工程楼地面裂缝是质量通病之一,属于结构裂缝范畴。结构裂缝不仅影响结构的整体性,使得建筑工程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而且极有可能影响使用功能或缩减使用寿命。单从楼地面裂缝来说,产生裂缝的原因较多,比如材料不合格、施工方法不当、养护不足、季节性施工措施不到位等等。这里不做详细说明,本文重点分析预防措施和简单处理技术。
1工程概况
某建筑呈矩形分布,东西长29.4m,南北宽11.1m,共3层楼。在施工之前,工作人员对建设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具体的勘查发现,周围存在大面积损坏和沉陷,而且,地面产生了大量的裂缝,地基下沉较为严重,且产生大面积的空洞。旧屋顶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主墙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开裂,建筑物整体向北倾斜且四周散水并存在多处裂缝,裂缝主要呈东西分布,最大缝宽5mm,最小缝宽为1mm,东、西、南三侧散水处也存在较多数量的裂缝,裂缝的形状与墙体垂直,最大宽度为10mm,最小宽度为5mm。建筑物的踏步处存在横向裂缝,裂缝宽度在2~10mm范围内。此外,由于地基下沉较为严重,这便给建筑入口左侧的小花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花坛表面出现了5~15mm宽度的裂缝。对于建筑物内部的东西走廊、电脑室而言,其产生的裂缝主要呈南北分布,而且,电脑室长期渗水严重,室内部分的主梁已经断裂。
2裂缝分类
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结构裂缝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结构性裂缝,另一类是结构性裂缝。不难得知,结构性裂缝导致的后果往往比非结构性裂缝严重的多,给工程质量和生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按照混凝土施工规范中裂缝种类的划分原则,结构性裂缝分为好几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是混凝土收缩所引起的裂缝。产生机理是混凝土在初凝到终凝的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的速率提高,导致混凝土构件体积收缩而产生的一种结构性裂缝,这也是较为常见的裂缝。还有一种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构性裂缝,究其原因就是水泥在硬化前后的温差特别大,致使裂缝出现在混凝土构件受力较薄弱的地方,比如构件跨中、楼板和梁板结合处等部位。
3裂缝防治措施
3.1钢筋混凝土楼面不规则裂纹的预防措施
1)配合比及原材料控制。在建筑工程楼地面施工过程
中,工作人员要对水泥、砂子、石子、水、外加剂等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在选择水泥时,确保其强度等级要超过42.5,才能保证水泥在使用过程中其结构较为稳定且存在良好的安定性。在配制混凝土时,要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不能用石粉代替水泥和砂。此外,工作人员可以选择细石或硬性砂浆,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配合比,这才不会出现因水泥强度过高而导致的地面裂缝现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楼地面表面的防裂功能。只有对砂浆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将水泥砂浆地面的厚度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才能降低楼地面产生裂缝的概率。
2)合理设置界格条。在设置界格条时,其主要采用纵横向的方式,在建设和监理单位允许的情况下,对大厅、门口、墙根、梁底、房间分界处等都要按照实际的标准规范要求设置界格条,而且,每个界格条之间的间距要小于3m,深度大于2cm。
3)施工中充分振捣。在对面层开展抹压施工操作时,要在地面铺设一层混凝土并进行严格的振捣。在开展振捣操作时,应利用平板振捣器,确保振捣过程能够充分且密实,这才能保证混凝土的内部结构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对于地面层而言,其在进行抹压施工时,要利用滚筒对垫层表面的砂浆或混凝土进行抹压,也可以利用木抹子来完成。
4)重视并做好养护工作。当地面抹平操作完成以后,对其进行良好的养护。对于地面施工养护工作而言,其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养护工作,就会提高建筑工程楼地面产生裂缝现象的可能性。面层抹压、收光操作完成以后,在其表面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然后在薄膜表面覆盖一层毛毡并撒上水,确保其能够始终处于湿润的状态。最后,养护的时间应当大于7天。
3.2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3.2.1设计控制措施
1)精心设计混凝土配合比。首先要保证混凝土工作性能良好,在使用混凝土过程中要严格控制用水量,确保含砂率、坍落度、水胶比较低,提高减水剂、高性能饮水剂的掺合量,增加高粉煤灰的掺量,确保生产出的抗裂混凝土强度较高、韧性较高、弹性适中、热量较低且抗拉值较高。
2)增配构造筋,提高抗裂性能。在采用配筋方式时,要严格按照小直径、小间距的方式进行,同时,确保整个截面的配筋率不超过0.5%且不小于0.3%。
3)设计时合理设置后浇带。在保证施工条件正常的情况下,将后浇带处的最大间距设置为30m,最小间距设置为20m,同时要养护大于60天的时间。如果无法对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条件进行预测,那么也要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突发情况设计完善的计划变更方案。
3.2.2原材料控制措施
1)水泥选用。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选用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同时,对于使用到的混凝土而言,确保其后期最大强度为180天强度,最小强度也要达到90天强度,这才能降低水泥的用量,减少水化热水泥的使用频率。一般而言,如果混凝土配制过程中少加10kg的水泥,会使得温度减少1℃,水化热与水泥用量成正比关系。在施工环境允许条件下,尽量使用收缩性小且存在微膨胀性的水泥,这样才能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预压应力,同时也能在后期抵挡温度许变应力,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适当掺加粉煤灰。将适量的粉煤灰加入到混凝土中能够提高混凝土自身的抗渗性和耐久性,同时,也能够有效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降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热效应。
4处理技术
(1)按照规范规定,混凝土楼地面的表面裂缝,如果在混凝土终凝前发现时,作业人员直接用铁抹子进行抹压处理。终凝后产生的表面裂缝,裂缝较多时应先将裂缝及周边清扫干净,待裂缝处干燥后,进行表面水泥浆涂刷或者选用环氧浆液灌缝。
(2)当裂缝宽度较大时,应制定补强加固方案,采用表面修补或填充材料的方式处理。具体操作中应将裂缝凿成凹槽或企口缝后进行冲洗,待干净后用环氧胶泥嵌补压平或用1:2水泥砂浆灌浆抹平。
(3)当楼地面裂缝面积较大时,应进行检测检定,检验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严重时按设计单位出具的加固方案进行处理。可以在楼地面上加一层钢筋网片或高抗拉性聚合物材料,以提高板体受力后的整体性。
(4)采用“四新”技术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可以根据裂缝的状况和严重程度,结合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进行处理。
5结束语
诚然,建筑工程楼地面裂缝不能完全杜绝。但是,在施工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施工工艺,加强材料质量验收,严格落实工序操作规程等预防措施可以防止裂缝发生或进一步发展,进而保障工程质量和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刘芳芳.建筑工程楼地面裂缝的预防措施及其处理[J].四川建材,2020,46(11):108-109.
[2]崔巍.浅析建筑工程楼地面裂缝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21):8+11.
[3]陶俊杰.浅析楼地面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建材与装饰,2020(08):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