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绵阳分院 四川省绵阳市 621000
摘要:从地理位置方面来看,我国恰好处于环太平洋及地中海地震带与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其地震发生频率相对较高。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对社会民众造成人员与财产损害,给社会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这就需要加强对房屋建筑的隔震设计,以增强建筑的防震效果,将地震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低。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隔震减震;控制技术;应用
引言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破坏。其对建筑工程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为了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全,保护建筑结构不受到损害,建筑工程的安全性构建值得受到重视。建筑工程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建筑结构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但是隔震和减震措施的实行还是不够顺利,还存在建筑出现灾难性后果的情况。因此,建筑工程人员要积极对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相关措施进行研究,力求将地震的消极影响最小化。
1建筑隔震减震设计的简要概述
对于建筑物的隔震设计,主要是将橡胶支座和阻尼装置等隔震部件合理设置在房屋的基础、底部或下部结构与上部结构之间,以形成相应的隔震层,使建筑物具有整体复位功能。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结构自振周期得以延长,结构阻尼增加,进而减缓阻隔地震能量的向上传递,将上部结构中的地震作用得以减缓,进而起到建筑物的防震作用。因此,建筑隔震技术需要被应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以提升建筑物自身的隔震性能,以减少地震作用下对建筑物主体结构与非结构构件的破坏作用。建筑物隔震结构的设计能够显著提升建筑物自身的抗震能力,有效保障建筑物内部人员的安全。因此在针对建筑工程展开设计的过程中,对之做科学的隔震设计具有较高的必要性。
2建筑隔震设计问题
2.1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性能交叉
影响建筑工程安全最大的方面就是地震问题,然而因为中国地形以及地势的原因,有的地区地震频发,相应地区大部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都不符合要求,从而造成建筑物出现坍塌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制约了建筑领域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建设。强化建筑物安全性势在必行,首要措施就是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基础。抗震线对于建筑物的安全性来说是一次性的,如果出现事故的话,是不可逆的,没有办法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取决于很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情况下是在施工材料以及建筑结构设计上。这些方面都和建筑工程的资金成本息息相关,其共同决定了抗震性能的优劣,建筑材料对于决定建筑抗震性能来说占了很大的比重,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
2.2支座面压问题
建筑物一旦投入使用,隔震支座就需要长期承受建筑结构中来自上部的作用力和地震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对于叠层橡胶支座的承压面积影响最为严重,不仅会造成承压面积的减小,而且还会造成承载力的明显下降。根据现阶段的建筑规范标准,需要对隔震支座的设计进行多次反复验算,以保证支座面压影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体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强验算:其一,要加强对隔震支座面压的验算,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支座水平方向的变形验算,这样能够进一步加强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其二,应该将地震作用影响作为评估支座平均压力,以确保验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3目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施工材料问题
对于目前的建筑结构设计来说,施工安全材料设计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很多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只关乎整体建筑的经济行为,为了节省施工成本,忽略了施工材料的安全设计问题,在后期的施工过程中,很多都是由于施工材料质量不过关而导致整体工程质量出现问题。
3建筑结构设计中隔震减震控制技术的应用策略
3.1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新型的建筑材料,以提高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的能力。在材料选取中,应该选择具有隔震和减震效果的材料进行投入。建筑行业可以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促进人员对建筑材料进行改进,增强建筑材料隔震和减震的效果。传统的建筑材料稍显笨重且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迫在眉睫,建筑工程应该注重材料的选择,不应该为了成本的最小化而放弃采用对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有利的新型建筑材料。
3.2加强对于建筑结构体系整体合理性的重视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在设计建筑结构体系的过程中要充分应用目前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对于建筑结构的承重设计与抗震设计,需要根据建筑施工材料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分析研究,确保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稳定性。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结构图平面的方案设计,如果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建筑建筑结构各方面各角度都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如果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发现土质地貌结构存在一些特殊问题,需要根据目前的实际状况来设计合适的结构,例如一些潮湿塌陷的场地,需要加强对于地基的处理,来确保建筑结构整体的防震性能,
3.3加固建筑结构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该提高建筑结构的质量,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有利于起到隔震和减震的作用。建筑结构因为地震发生而轻易遭到破坏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是源于建筑结构不够牢固,在震动情况出现时,其经受不住外力的作用而造成不好的后果。因此,建筑工程应该要加固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原本只用一层就能建好的建筑,如今增加到两层,甚至三层,做好一定的保护准备。同时,应该打好地基,重视第一层的建设质量,加固对地基的建设,使得后续的建筑工程建设更为稳定、更加安全。这样有利于从质量上有效提升建筑结构的防震效果,直接提高建筑结构的隔震和减震水平。
3.4建设位置的选择
建筑位置的选择是高层混凝土建筑需要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建筑物需要的抗震性能大小,因为它对建筑的抗震有最直接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该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有依据有理论支持地选择建设位置,当然地质条件也是不能忽略的,因此在选址的时候,要避开建设在丘陵以及山坡的附近。在对高层混凝土建筑抗震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工作人员一定不能忽视抗震结构本身的功能,在提高抗震质量上要有明显进展。在这基础上功能造价和建筑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标准,参考科学的建筑原理论著,根据已有的建筑案例提高混凝土建筑的抗震性能,在已经确定的目的影响、限制条件和情况下,优化这方面的使用功能。
结束语
建筑结构隔震和减震措施正在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建筑工程管理对其的重视体现了隔震和减震的重要程度。建设项目是否可以实现长久发展,建筑工程的防震效果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在如今科技利用率要求越来越高的大环境下,在隔震和减震的措施中引入科技创新元素,并加大对该方面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邓钧天.浅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8(14):49+51.
[2]陈亮.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8,45(23):14-15.
[3]黄军.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12):87.
[4]刘昌恩.浅谈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结构设计[J].居舍,2018(35):98.
[5]安少杰.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49):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