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洁 彭程
天津音乐学院
摘 要:教师在传统课堂结束后,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的、面向社会的公开学术讲座(以下简称“学生讲座”)来检验课程成效。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开展学生系列学术讲座的方式方法及重要价值,希望能够为在校学生乃至其他各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时提供具备参考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学生讲座;课程实践;融合与创新
一、实践教学目的
学生讲座的策划与实施均由学生自主完成,从具有时代性与前沿性的案例入手,以专业思维,和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为手段,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基础课程知识。如此一来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实践过程中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高级思维与国际化视野,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将创意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筛选的决策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有效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实践教学内容融合
1.专业理论与具体实践融合——专业课程+学生讲座
课程采用深度的理论讲解+鲜活的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课程教学具有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融合学科建设的目的与原则,每学期以学生自办讲座的实践教学方式,充实和检验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课程设置更完善合理。
2.研究生与本科生融合——高年级带低年级组织策划
每次讲座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由高年级带领低年级完成整个团队组织、策划、实施讲座。期间会经过搜集资料、确定内容形式、改稿、彩排,各种环节都需要高年级同学“传帮带”,突出对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经历经验等方面的传授。
3.国外思维与国内现状融合——学西方之精融中华之美
放眼世界,立足当下,通过国内外前沿案例的对比,培养学生国际化的战略思维,分析国外一流的项目,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将国外先进的思维与我国现状相融合,结合国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总结出一条适合国内发展的道路。
4.教师把关与学生研讨融合——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
学生之间经过反复讨论后,将研讨成果汇报给教师,并提出实施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或独到见解。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提出相关修改意见,解决学生困境,弥补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不足。
师生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使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能互相促进和影响,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理念,创新展现新内容。
(二)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1.主题创新——追踪时代热点,探索学术前沿
每届学生讲座的选题以及其下设板块直接展现讲座的内容主体和核心,学生根据讲座的主题进行内容的编排创新。讲座以当前文化潮流和趋向为基点,依托鲜明新颖的主题作为主线贯穿讲座的内容。一突出时代感,唱响主旋律,紧跟新时代,贴近社会、生活、大众;二突出高品味,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兼顾雅俗共赏,普及性强。
2.场地创新——走出传统教室,变换演讲场地
讲座除了在传统教室内进行,还可以走出校园。在校期间利用校外平台进行学术讲座进行教育普及工作,疫情时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线上演讲,达到更广泛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培养潜在观众,提升讲座自身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锻炼了学生在不同场地、不同情况下随机应变的反应能力。
3.角色创新——转变学生角色,自主策划演讲
传统的学术讲座,第一反应都是大咖降临,而在学生讲座中,突破传统学术讲座的固定思维,从讲座的选题、组织与策划,再到最后的上台演讲,都由学生团队共同完成。这种角色的转化,使得学生 “脱胎换骨”,获得从基础型、提高性、综合性到创新型的四层阶梯飞跃。
4.形式创新——一改讲座方式,创新讲解环节
在学生讲座中,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性,自主设计讲座中的各个环节,采取“视、听、讲、问”相结合,引导听众从图、文、音、像等多维角度进行感受赏析,一改传统学术讲座中内容枯燥难以理解的感受,使得讲座既学术严谨又轻松活泼,让观众聚精会神的听完整个讲座也不会感到乏味和疲惫。在讲座之后可以开展“讲后谈”环节,让现场观众和团队成员可以对讲座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给予点评,完善观众对讲座的认识和理解,参与讲座的学生也可以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投入下一场讲座。
三、实践教学启示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个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校所学理论未必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且学生缺乏实战,其沟通表达、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教学环节中,教师更注重理论讲解部分,教学中的实践很少或被忽视,学生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输入,而无法将知识真正内化再输出。
通过学生自办讲座这种实践教学,以翻转课堂的形式拓展教学时空拓展教学方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因材施教,辅助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使学生从没有组织策划经验、没有完善的知识储备、没有团队合作能力,到在实践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管理过程,有效解决了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
这种融合 创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更重要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倍感作为当代学生身上的责任,努力学习,争做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