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科学化构建

发表时间:2021/6/2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2月   作者:林佩娇
[导读] 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突出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组成部分
        林佩娇
        乐清市北白象镇万家学校  浙江省  乐清市  325600
                        
        摘要: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突出小学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是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功利性较重的问题,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必须要转变教育思维,构建一个科学的教育体系,促进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转向正轨,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本文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就小学语文的科学化构建问题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价值;科学化;
        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多方面的,它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具备人文素养、知识素养、具备高尚情操的学生为最终目标。在小学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将教学目标科学化、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结合在一起,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贴近小学生活、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吸引小学生兴趣。小学语文教育的培养是建立在一套价值体系基础上的,科学合理的价值体系是成功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关键。
        1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是学生的素养追求,是学习语文的目的。语文的学习,就是语言的应用学习和文章的运用。包括所学习的拼音、语句等,进行语言和文本的应用等。学生从出生就开始学习语文,开始是说话交流,属于自然学习;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汉字拼音的写法和用法,是进行系统学习。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育过程中,首先是进行背诵简单的词语和拼音,了解语文文化的源头,培养小学生追求文化精神。各种语言和文化都含有高深的精神价值,小学生要在学习中探索和感悟。其次,语言文化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老师,指引和引导学生培养其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行语文的学习,可以体现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涵养;另外,通过语文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创新,提高和加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小学语文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
        2.1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要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社会实践能力。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语文的教研中,要重视对人文领域的关注,要从学生长期发展的角度上,培育其对社会形成的价值体系。因为,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五千年来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那些灿烂、丰富的文化,中华文化几千年来薪火相传,学习语文更能喜欢上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让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2.2改革教育评价体系
        先要引入绩效考核模式,在学校内部建立包括教学进度、课堂反映、学生培养、家长评价等的综合立体指标,从而不断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未成年时期,对世界充满好奇,教师可以通过课本中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次,要对学生只用分数来衡量高低的评价标准进行深入改革,不断软化考试评价体系的作用,要把考试当成是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存在问题的改进方向。在考试中,要减少记忆性考试的内容,加大对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题目的比例,明确知识的实用
特性,帮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提升分析及解决的能力。
        2.3强化人文教学
        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丰富学生精神层次的需求,通过人文方面知识的熏陶,培养学生道德方面的修养,相信知识、文化在促进人类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教授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中外优秀作家作品,让学生们在文章中感受世界的博爱,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领会文章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体会世界中的大爱,反对压迫和剥削,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加深学生对于人文素养方面的熏陶。


        3.论述小学语文教育科学化建构
        3.1树立长远的语文教育理念
        我国教育领域中,小学语文教育科学化构建,充分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目标。小学语文实际教育活动,为我国实现现代化教育目标开辟了新的渠道,已成为国民教育的核心,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价值追求的最终目标。小学语文教育发挥着工具与陶冶的双重作用,传统教育理念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重工具而轻陶冶的功能,原因在于工具作用发挥先于人文陶冶作用,且有更加明确的作用。所以,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孩子语文识别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忽略了学生自身理解能力的培养,关注语文教学的广忽略了教学的深厚凝重,尽管其广有一定的限定区域,但却并非积极而广播的。小学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的阶段,以此保障后期学习。面对困境与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使学生生出更多的勇气、希望、力量与智慧面对语文学习。
        3.2小学语文教育的整体建构应具有科学性
        首先,小学语文的构建应注重顶层设计,语文课程的改革者、实施者、指导者,应该自觉意识到“语文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其次,课程标准应该从多视角出发,从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出发,从教育发生的下层出发,制订符合实际的课程标准;第三,课
程的建构应该构建在语文教材这一核心内容上面,教材上有什么内容可教,应该教教材上的什么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生成转换关系等问题,不能陷于“教育的贫困”而不可自拔;第四,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师长远发展,使教师不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成为学生成长的榜样;第五,小学教育应该用客观规范的评价体系进行评判,评判的标准多种多样,评判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要使得教育最终结果的公正和与时俱进,还在于评判内容的科学化和与时俱进。
        3.3教学方法科学化
        在小学课堂上,课本教材上的设计大部分配有生动的图片,颜色鲜艳,生活化,极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忽视了一些具有深度的教学材料,以视觉刺激为主。部分学校的语文教育基本上就是读课文,复述课文,使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真正重要的知识。21世纪初,教育部颁布了两个语文新课程的标准“文学第一、语言第二、文章第三”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对最后一项文章教育忽视了,很少对一篇经典的好文章进行鉴赏评析,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最终使得语文教育浮于表面。因此,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结合学生好奇的天性,利用有图画和声音的辅助工具,或者有趣的游戏,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
        3.4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教育生动、活泼起来
        小学语文教育是“蒙训”因而以灌输和诵读为主,因而以启发为主。更重要的是语文教育不等同于“道德说教”,它的观念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以及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一是形成良风美俗、道德风尚和人文环境,两者互相联系、交叉整合。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要求在教育方法上要活泼生动,手段上要多样、新鲜。当前,互联网、多媒体、戏剧欣赏、影视观摩,以及其他更多的手段和方法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所用。学生“兴之所至”,就是教师的“用武之处”。这样教与学之间就形成互动,就能春风化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百年树人”的大业,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共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结语: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更应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语文课堂是一种通过课文中的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小学语文,它不仅是一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它又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应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景波.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122.
        [2]高东.浅议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J].考试周刊,2015,(A2):45.
        [3]钱春霞.浅谈小学语文价值实现策略教学.新课程·下旬,2014(4).
        [4]陈宇,陈文祥.论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及科学化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