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康美明筑雕刻工作室 福建南安 362332
摘要:如何解决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非遗文化、优秀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已经面临被湮没的命运,需要及时抢救、发掘,并尽可能发扬光大。但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来自民众,并回归民间,服务大众。为此,我们将以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要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结合现代生活与审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再次创新,宏扬和传播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雕刻;家族传承;校园传承
引言
我国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家族或师徒的传承,这种传统传承方式却使我国宝贵的非遗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艰难局面。以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期望以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
1保护、传承和发展木偶雕刻艺术的紧迫性
保护、传承和发展木偶雕刻艺术的紧迫性首先源于木偶的巨大艺术价值。泉州木偶雕刻以家族传承方式历经了两百来年,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特征,其以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傅子聪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形成了自己新的艺术风格,由他创作的木偶造型品种多达六百多种,戏曲的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行当人物齐全,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仙佛释道、天神魔怪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其作品先后在闽台缘博物馆等国家级博物馆收藏,被称为“木偶界”。木偶多项制作技能是古老独特的技艺技术,对此,他总是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我的木偶可以在自然环境下保存上百年仍然鲜艳如新,别人无法比。”
木偶雕刻薪火相传并不断在前辈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这项民间艺术如同其他古老艺术一样,经历了辉煌、磨难、依然保存和发挥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木偶雕刻艺术与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类似,技艺传承,依靠循序渐进的时间积累,依靠传统师承,耗时长且极不稳定;在现代商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木偶雕刻艺术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巨大困难。作为传承人傅燕萍很清楚这一点,他说:“尽管我们的木偶雕刻让世界无数人惊叹,但现在也面临传承的困境。我从小学艺,如今已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如果我不继续弘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就可能无法再传承下去。要扩大生存的空间,我必须闯出一条新路。”突破泉州木偶雕刻“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傅子聪现自费开设木偶雕刻彩绘班,却没招到一个学生。曾到各大艺校等地方教授过木偶雕刻,但发现只有少数几个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他们甚至从社会上招人学习雕刻,并付给他们工资。“心痛但不言放弃”成为手艺人最真实心境的写照。
作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木偶戏剧观众日渐稀少的状态下,保护与传承这一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传统工艺艺术,成了当下泉州地方特色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紧迫任务。
2木偶雕刻艺术的校园传承与发展模式
2.1“工作室—教师—学生”的传承模式
首先,学校选拔一批优秀且具有艺术造诣基础的骨干教师成为木偶工作室学员,师从学习木偶雕刻,保证了师承人员的稳定性。每周开设相应课时的课,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从而保证了木偶艺术传承教学的持续性。其次,工作室教师把所掌握的雕刻知识与技艺经过吸收与整理后,对学生进行传授,落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传承。在艺术专业开设木偶元素设计相关课程,并逐步将积累的教学经验在全校内推广教学。
与此同时,联合剧团、学校开办木偶表演社团,与木偶雕刻工作室协作,以演出的方式进小学、幼儿园、社区的方式宣传、传播木偶艺术,让校内外学生与民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自觉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为更好地发扬传统艺术魅力,明筑雕刻工作室面向校内外开放,接待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学习,其本身也兼具了优秀闽南特色传统文化宣传平台。木偶制作包括头像雕刻、粉彩、须发、四肢、服装服饰制作等,涉及有雕塑、彩绘、刺绣、缝纫等工艺工序。除了现场展示木偶制作各个工艺流程外,工作室也陈列各个时期木偶的服饰鞋帽艺术作品、刺绣工艺作品等以供参观学习。实践证明,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已吸引众多本地市中小学师生及省内外教师团体、各地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小组前来参观与学习,同时接受了各界新闻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极大地推动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2开展非遗传重点课题研究
工作室师生每周进行一次学习心得总结,每个月进行一次的教学交流与研习,把学习的点点滴滴经验进行记录、积累、整理,进一步形成对木偶艺术规范化的教与学。为此,工作室师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课题“探索产教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木偶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课题将围绕“传承、创新、发展”,探索促进木偶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项目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最佳策略,也为进一步挖掘泉州其他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提供参考依据。
2.3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实施非遗文化课程教学
开发地方文化艺术课程与特色校本教材,是我们非遗进校园重要的工作。傅子聪木偶艺术造型丰富,色彩绚丽,已形成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风格。除了传授雕刻技艺外,其形象、色彩等都可做为元素提取进入艺术设计课堂,进入传统文化鉴赏课堂等,成为地方特色风格校本教材素材,是传承教育与现阶段学校课程教育中的最佳契合点,也是特色文化创意的优质来源,同时也为后期传统木偶艺术的文创产业化创造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木偶雕刻课程、设计课程前期在艺术专业进行教学,师生在教与学实践案例中研讨寻找规律性、可推广的教学方案,进一步推进研发、编写傅子聪木偶艺术教材。
结语
综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泉州布袋木偶戏属北派木偶,是由木偶表演、剧目、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在前期的木偶制作中,木偶头部雕刻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木偶表演的精彩与成败。傅子聪是泉州木偶头雕刻的典型代表,其制作工艺也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一门特殊的技艺。泉州木偶头雕刻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偶雕刻艺术传承人傅子聪是当代木偶雕刻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同时,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木偶雕刻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课题也正式提上日程。
参考文献:
[1]王振亚.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阳舞狮技艺校园传承的路径研究与实践[J].体育风尚,2021(03):76-77.
[2]强亚莉,强亚雄,常青.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榆社阿胶熬制技艺调查研究[J].河北企业,2021(03):63-64.
[3]王晓玲,乔淼.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推广研究[J].商业经济,2021(03):49-50.
[4]. 徐利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体系[N]. 中国书法报,2021-03-09(001).
[5]王田,侯玲.阆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网络推广分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3):17-18.
[6]朱超,侯玲,彭来翔.凯里酸汤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网络营销策略[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0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