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李宁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李宁
[导读] 摘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
        山东景臻园林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宁市  272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城市化建设的发展也有了创新。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承担着交通组织、人员集散等一系列功能,各种车辆和行人作为城市道路的使用者,在满足其通行需求后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成为影响其设计成败的诸多因素。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也多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升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来作为设计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
        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不断提升,城市交通出行发展迅速,居民人均机动车数量同比增长。人们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满足出行需求,对城市道路也提出了更加人性化的要求。现阶段的城市道路设计往往以机动车为设计主体,忽视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文章通过研究城市道路人性化的设计,提升人们在使用城市道路中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1机动车道人性化设计策略
        城市道路中的机动车道由于机动车流量大、车速快等特点,在对其进行人性化设计时应当更加侧重于车辆与人员的安全性,无论是道路断面还是附属设施方面都必须紧密围绕安全性这一要素进行设计。确保机动车驾驶员的视线安全。由于夜间行车时车辆通常会打开车灯进行照明,但由于当今车辆的前灯照度越来越高,使得其对于对向车道上行驶的车辆产生一定干扰,尤其在深夜人眼在突然受到强光照射后会出现短暂的视力模糊,无法看清前往的车辆与行人。因此,通过在中央分隔带上设置一定高度的绿篱作物可大大减少车辆前灯眩光对对向车道驾驶员的干扰。同时,交警部门为了对城市道路交通违章行为进行抓拍,而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了摄像装置,其在夜间进行拍摄时也会产生瞬间的强光照明以便得到更加清晰的图像,从而对驾驶员也会产生较大影响,故在安装交通监控装置时可将闪光灯的安装位置进行优化,如从自前向后面向本车道驾驶员面部照射改为自后向前面向驾驶员背部照射,或是采用夜间微光摄像器材进而彻底消除监控眩光污染。虽然在对向机动车道中间或机非分隔带上设置绿篱可提高机动车道行驶的安全性,但如在道路交叉口设置高度较高的绿篱也会对驾驶员的视线进行遮挡,使其无法及时地发现交叉口的行人或非机动车,此类情况在城市快速路的交叉口尤为危险。在设置分车带绿篱时应适当在交叉口处降低绿篱高度,并根据道路车辆行驶速度大小来决定绿篱高度降低的起点位置,速度越高则低绿篱长度越长。鉴于城市道路下方通常会沿着道路方向敷设大量市政管线,而为了定期对市政管道进行检修设计单位会在道路中间隔设置相应管线的检查井,上述检查井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会反复受到碾压从而最终导致井壁或井盖破损。为了减少检查井破损而造成的路面颠簸,可将检测井设置在车行道的中部,从而降低车轮碾压检查井的概率,同时尽量避免在道路交叉口及车道变换处设置检查井。我国南方地区河网多为冲积平原城市道路地质条件较差,故在桥梁接坡处由于桥梁与道路的不均匀沉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容易出现“跳坡”现象,其对于驾驶员及车辆均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消除桥梁“跳坡”问题,除了采用对接坡处的地基进行大范围换填、水泥搅拌桩等形式加固措施外,近期研发的泡沫混凝土可充分发挥其结构强度大、自身质量轻的特点,可对桥梁接坡处的地基进行强化处理。
        2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方法
        2.1 道路划分和平面设计
        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一定要以城市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目标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城市的规划要求,保证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延长道路使用寿命,避免施工浪费情况的出现。城市道路设计人员还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理念,增强设计科学性,合理划分道路使用功能。通常情况下,道路平面设计多以直线型为主,但不同位置、区域所需道路功能不同,设计类型也会发生改变,诸如曲线型、缓和曲线型、加宽曲线型等,具体要结合周围的位置环境来做出科学设计。


        2.2 道路纵断面设计
        市政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围绕直线设计和竖曲线设计展开,在设计时要保证其限制值在合理范围内,还要考虑当地水文环境及地理位置特征进行合理设计。如果道路水位较高的情况下,应提高路基的高度,避免因路面排水不畅而出现积水情况;在开展路面纵坡设计的时候,应保持纵坡面的平滑、顺畅,提高道路行车安全,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2.3 道路排水设计
        排水系统作为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包括人行道排水、绿化排水及车行道排水。人行道排水多选择横坡设计方式,与车行道方向一致,道路两旁应树立挡士墙,必要情况下还应在其顶部设置截水沟,避免雨水进入人行道;车行道排水设计多以双坡排水为主,具体要看路面宽度,并与雨水口管道相连接,便于排放,如果机动车路面较窄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单坡排水,避免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绿化排水沟尽量设计在中间位置,保证间距的合理性,每隔50cm宜设置渗沟。
        2.4 道路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作为城市道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人行道照明和车行道照明,与人们夜晚出行安全息息相关,避免了安全隐患,给人们生活提供了便利。照明系统选择节能环保型材料,照明系统间距要根据路段长度展开合理设计,保证光照全面性,避免资源浪费情况出现。同时,照明系统设计应结合周边道路类型,提高照明系统设计科学性,便于城市开展管理工作。
        2.5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空间
        相对于城市道路而言,城市道路空间以机动车和行人为主体,既要把优美的景观包含在内,又要注重人的出行体验。道路设计中的人体尺度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空间的舒适性行人步行的空间要适中,过大或过小的步行空间都会造成出行不便,体验感差。符合人体尺度的步行空间一般是在3~5m。2.休息区的便捷性人们行走一般为短距离,休息区域的设置也应符合人们行走的路径线路。休息区的便捷性有:①适合的位置,便于休息;②合理的间距,有助于体力的恢复;③舒适的休息环境。3.景观的舒适性和亲切性景观的舒适和亲切性是指人们能够更好地观赏景色,不会有距离感。景观的舒适性和亲切性要求城市道路景观以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复杂的城市道路环境中,要以人为主体,做到人和景观的和谐统一。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市民势必会对于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后将会对城市道路的景观性和生态性产生更多的期许,这也要求城市道路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进一步提升设计和管理水平,从而满足市民的殷切希望。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环境治理工作,节能环保理念在各个领域中得到贯彻,对改善城市环境、减少环境污染起着积极作用。市政道路设计要始终遵循防治结合理念,在增强道路使用功能的同时降低对城市的污染,道路材料尽量选择热容较大、反射率较低的材料,同时还要具备降噪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罗云.城市道路空间有效利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繆宏娇.城市公共休憩空间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3]王建国.城市设计[M].第二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成武,赵丽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审视城市街道空间[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5]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黄春华.基于功能与行为特征的城市道路节点空间形态探讨[D].长沙:湖南大学,2003.
        [7]〔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