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承担着交通组织、人员集散等一系列功能,各种车辆和行人作为城市道路的使用者,在满足其通行需求后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成为影响其设计成败的诸多因素。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也多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提升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和使用舒适性来作为设计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措施
引言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空间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描绘展示城市风貌的一个外在途径。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道路使用者的需求体验,而人体尺度、人的生理、心理需求这些因素都是不可忽略的。
1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城市道路的设计首先应该做到安全可靠,保障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出行,特别是要做到对交通弱势群体的关注。同时需要兼顾城市道路设计的实用性、便捷性。城市道路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人与其他交通参与者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应注重人与道路空间所发生的各种联系,做到城市道路设计的“以人为本”,提现城市道路设计的“温度”。城市道路的设计应从各类交通参与者的角度出发。
2基于人性化设计的城市道路优化设计
2.1人行道优化设计
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背景下,行人也日渐增加,使纵向和横向人流量较大,需要实现人行道优化设计,保证行人安全通行。人行道应与车道分离开来,保证行人和车辆各行其道,保证居民出行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在行人密集路段,需要增设连续树池、硬质隔离等设施,用于实现空间分割。
公交车站的位置及形式应在前期设计阶段先行考虑,在道路红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善港湾式公交车站的设置,使公交车在达到上下客位置前能够提前减速。此外,还应在空间上与非机动车道进行分离,以免上下客过程中与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产生矛盾冲突。人行道设计还应提高平整度和密实性,避免为追求美观而设计凹凸不平的路面,确保行人能够感到舒适。为避免行人在通行过程中受到视觉干扰,建议减少人行道色彩种类,采用透水性能及防滑性能优秀的地砖保证行人出行安全。
道路与各个小区、单位出入口开口位置,不建议采用三面坡作为降坡形式,在实际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如三面坡的施工质量参差不齐,人行道降坡坡度不满足规范要求,平侧石外露高度过高等。建议出入口两侧采用单面坡设置,完成人行道的降坡,并在合适位置设置阻车桩,防止机动车行驶上人行道。
在人行道行走的过程中,随着路线的变化行人也将产生横向过街需求。在道路中间设置有分隔带的情况下,可以在端头靠后1~2m位置设置横道。针对超出16m过街距离的人行横道,应在横道中间设置人行过街安全岛设施,采取二次过街形式,能够保证过街安全。
2.2机动车道优化设计
在机动车道优化设计方面,应结合车辆驾驶者路况了解需求和交通管理需求进行标志标线、指示路牌等设施布置,突显道路使用功能。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频繁混行的情况下,可以完成三幅路和四幅路的设计,用双黄线对不同方向对机动车行驶方向进行划分,两侧为非机动车道或慢速车道。差别在于,四幅路中间利用分隔带进行机动车道分割,使车辆双向行驶。在城市非机动车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车流量大小完成单幅路或双幅路设计。机动车道设计不仅应考虑交通便利性,还应增强美观性和舒适性,在两侧和中间加强绿化设计,吸收汽车尾气,同时提高道路观赏性。
用色彩鲜明、错落有致的乔木、灌木与草坪搭配,并增加道路曲线设计,能够缓解驾驶疲劳,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此外,在交叉路口设计过程中,还应加强入口通道数量把控,以免出现拥堵问题,一般按照道路上段规划道路数的2倍确定入口车道数,出口道数量应与入口到直行道数量匹配。目前城市道路设计存在交叉口行人过街距离过长问题,与交叉口右转弯半径过大有关,给行人带来了较大安全威胁。过去采取该种设计形式,主要是为了使机动车直行和转弯速度加快,增强道路通行能力。但对于行人和自行车来讲,绿灯时间短、过街距离长,导致行人过街难以对路况进行全面把握,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在优化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减小交叉口规模,如增大步道在转角空间的面积,如图1所示,利用小转弯半径迫使机动车转弯时降速,并缩短行人过街距离。在交叉口位置,也可以完成步道坡道的设置,使行人过街需求得到优先满足。
.png)
图1 机动车道交叉口优化设计
2.3非机动车道人性化设计策略
非机动车道人性化设计侧重于降低降雨、烈日、雨雪等不利自然条件对非机动车的影响。我国城市道路通常采用两侧排水的形式,一般车行道横坡设置为“中间高两边低”,降雨期间道路中央机动车道上的降水将通过路面坡度逐步向道路两侧非机动车道排放,一旦道路出现排水不畅,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势必会飞溅大量的水花,泼洒到非机动车道上。针对这一情况,可适当增加非机动车隔离带的宽度,并在隔离带中种植枝叶浓密的绿篱植物,从而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同时,可沿着机非分隔带设置一套纵向排水沟,来提前收集机动车道上产生地表径流。部分路面较宽的城市快速路,可利用分隔带建设下沉式绿地或植草沟,进一步起到消纳地表径流、减少雨水飞溅的目的。非机动车由于缺乏遮阳设备,如其在道路交叉口等候红绿灯期间被烈日暴晒,极易造成驾驶员中暑,部分交通事故案例表明夏季烈日暴晒下少数非机动车驾驶人为了躲避烈日的烘烤,而悍然采取了“闯红灯”的违法手段。
为此,可在非机动车的道口设置遮阳棚,部分有条件的区域还可在遮阳棚中架设喷雾装置,进而起到降低等候区环境温度的作用,该项措施在杭州主要城市道路中也已经采取,实际使用效果良好。在道路交叉口由于机动车需要一定的转弯半径才能完成转向,而在转向的过程中车辆的反光镜存在一定的视野盲区,车辆体积越大则盲区越大,这便给停靠在非机动车道内的车辆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隐患。通过大量实践测算,在非机动车道口前方采用塑料反光柱围合成一片机动车转弯导向区,即能够提醒转向的机动车驾驶人不得超越安全线,又可对非机动车驾驶人起到警示作用。由于非机动车上夜间照明设备相对薄弱,而道路两侧的路灯所提供的光线往往会被道路两侧的行道树所遮挡,为了保证非机动车道在夜间具有充足的照明,可定期对道路两侧的行道树进行疏枝和修剪。同时,在选择行道树时可选择分枝点较高且树形高大挺拔的树种,进一步减轻其对于路灯照明的影响。考虑植物茂密的枝叶在炎炎夏日具有良好的遮光作用,而冬季的暖阳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故在我国北方地区可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落叶树种作为行道树。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的不断进步,市民势必会对于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满足安全性和舒适性后将会对城市道路的景观性和生态性产生更多的期许,这也要求城市道路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进一步提升设计和管理水平,从而满足市民的殷切希望。
参考文献:
[1]陈秋盛.城市道路路段人性化交通设计方法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5):68-70.
[2]黄剑飞.分析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0(6):46-47.
[3]李媛.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10):87-88.
[4]吴成伟.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20(5):114-115.
[5]高志萍.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2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