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杰
武警指挥学院
【摘要】笔者在系统梳理23个替换人质案例的基础上,展开理论研究,归纳总结了替换人质的2种时机、3种方法、4条注意事项。
替换人质,不仅体现了以自身生命保护别人的高尚人性、以无惧“殉职”来打击犯罪的坚决态度,更蕴含着合理冒险的智慧与勇气,是处置劫持事件的一种重要策略和手段。反劫持实战中曾多次出现替换人质的情况。如,2014年湖北潜江浩口镇“6·10”劫持初中生事件,女班主任智救学生,镇纪委书记替换女班主任;2018年河南漯河“10·28”劫持人质事件,特警替换女保安,等等;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基于反劫持实战对替换人质问题进行探析,对于拓展营救思路,创新营救战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替换人质的时机
(一)劫匪提出替换人质时。劫持事件发生后,往往会形成劫匪和处置力量(含公安、武警等)双方对峙的情况。对峙过程中,劫匪除了索要钱财、食物和水之外,还有可能要求某某人到现场,以替换被其劫持的人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以运用替换人质这种战法手段,但是通常不会使用劫匪指定的人员进行替换。
(二)形势所迫需要替换人质时。一是人质受伤严重,急需救治时。2008年11月29日,在云南昆明发生了一起劫持人质事件,男劫匪陆志文将女人质刺成重伤。人命关天之际,省急救中心护士朱一丹,挺身而出,换下了重伤人质,随后,机智勇敢地与劫匪周旋,既保护了自己,还配合警方成功击毙劫匪。二是人质由于高度紧张,身体已经产生不适,再不获救,即便劫匪不加害,也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危险时。特别是人质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不宜受刺激的病症时,尤其要考虑替换人质。事实上,即使生理指标完全正常的年轻人,也有可能因为应激反应过度而面临生命危险。201×年某次航班客机上胁持人质事件时,被胁持空姐身体健康,但是因为强烈的应激反应,身体瘫软无法站立,完全虚脱,面临生命危险。三是被劫持人质为孕妇时。怀孕女性相比常人身体更加脆弱,一旦被劫为人质,随时可能发生意外情况。四是劫匪占据地形等有利条件,处置方难以施救,需要依靠替换人质,为武力营救创造战机时。
二、替换人质的方法
如何替换人质,需要根据劫持事件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常用的替换方法大致有三种:
(一)顺应形势,以强换弱。顺应形势,以强换弱,是指根据营救现场形势需要,使用身强体壮、心理素质好的人员替换身体相对较弱、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的人质。以强换弱后,用于替换的人质不仅能够更好地自保,还可能为后续营救提供帮助。此种方法,既可在劫匪主动要求替换人质时使用,也可在形势所迫替换人质时使用。2010年1月23日,河南省林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劫匪雍某劫持了医生李某鹏。身体强壮心理素质好的院长李广庆替换了被劫医生。后来,李广庆巧妙地稳住了劫匪,并趁其不备握住了劫匪持刀的右手,为处置人员发起突袭生擒劫匪创造了战机。一是用身体素质强的替换弱的。主要是因为替换后的人质,有可能遭受劫匪的折磨,需要强大的承受能力。通常男性身体素质要好于女性,受过专业训练的处置人员要强于普通人。当然,同样的性别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2018年8月30日,湖南娄底一居民楼发生劫持人质事件。民警黄其焕替换了被劫持的多名人质。替换人质后,劫匪多次折磨民警,先是让民警自捆手脚,又迫其躺在湿地上,还向民警身上倒植物油。后来,经过5个小时周旋,警方内外夹击,生擒了劫匪。二是以心理素质好的替换差的。如果替换人员心理素质差,既可能错失来之不易的替换机会,还有可能无法有效应对接下来的突发情况,达不到提高处置效益的目标。通常情况下,平时行事沉稳的人,遇到特殊情况,现实表现更好一些。201×年4月,在处置机上胁持人质事件时,经过谈判,劫匪同意以男性空保人员替换人质。但是,男性空保由于心理紧张,在捆缚手脚的情况下,仅仅跳了两步,便无法前行,人质替换未能成功。
(二)巧施诱饵,以少换多。巧施诱饵,以少换多,是指以满足劫匪的部分要求为饵,诱其同意以较少的人员替换被劫持的大部或者全部人质。以少换多能够先期救出部分人质,从而减小处置压力,为成功营救奠定基础。这种方法,适用于被劫持人质数量较多、不便集中营救时采用。
一是以香烟、饮料、食物等为饵,以少换多。反劫持过程中,劫匪很可能因为心慌口渴饥饿而要求提供香烟、饮料、食品等。此时,可以答应劫匪的部分要求为饵,诱其同意以较少的人员替换被劫持的大部或者全部人质,达到以少换多的目的。二是以从轻或免除处罚为饵,以少换多。有的劫匪在事发后,会害怕受到法律的惩罚。此时,可以从轻或者免除处罚为饵,诱其同意以少换多。当然,对于劫匪不必太讲诚信,只要结果达到预期,完全可以在谈判中承诺减免刑责,事后,该怎么判就怎么判。三是以熟识的面孔为饵,以少换多。用劫匪认识的人替换人质,易于让劫匪产生认同感,进而稳定情绪,为后续营救争取宝贵时间。
(三)巧用骗术,以假换真。巧用骗术,以假换真,就是采取欺骗战术,使用“假人质”“假捆绑”“假交换”等手段,利用换人之际或在换人之后发动攻击,从而达到救出人质的真正目的。以假换真能够假借替换人质之机,谋求创造战机之实。此种替换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替换人质的情景。一是将处置人员化装成普通民众。特战队员经过训练,面对持械持爆的劫匪,能够更好地控制局面,抓住战机。2017年11月11日,蕲春县一名劫匪砍伤司机和一名女乘客后,劫持了一辆中巴车。事发后,县公安局副政委王玉堂身穿便装到达现场,经过谈判,劫匪没有认出这是警察,同意上车替换人质。二是在捆绑手脚的绳子上留活扣。替换人质时,劫匪往往要求捆住用于替换的人员。在绳扣上做手脚,便于“人质”抓住时机,配合营救行动。2015年12月20日,安徽阜阳一名劫匪用刀劫持了一名的姐。特警支队房世荣副大队长,身穿防刺服,替换了的姐。上车前,房世荣在捆绑自己双手的绳子留了一个活扣。待劫匪释放的姐下车后,房世荣成功捕捉战机,徒手夺刀,控制了劫匪。三是利用替换之际突然发动强攻。2018年10月28日,河南漯河一家农业银行发生劫持事件。19岁的劫匪使用剪刀劫持了一名女保安。通过谈判,劫匪同意特警王培替换保安作为人质。在双方相距一步之遥时,特警突然出击,生擒劫匪,人质安全获救。
在反劫持实战中,以上三种方法并非各自独立使用,多数情况下,需要将三种方法有机融合,一体使用。
三、交换人质注意事项
(一)非必要不使用。处置劫持人质事件时,只有在职责所需,或者是形势所迫的情况下,我们才会考虑采用替换人质的手段进行处置。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贸然提议交换,可能增大人质面临的危险。根据实践经验,多数劫匪对于自己的控局能力并不自信。处置过程中,如果贸然提议替换人质,可能会使劫匪感到他自己对于局势的控制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强。在这种情况下,劫匪可能会采取过激动作伤害人质,从而增大处置难度,加大危险。二是替换人质后,劫匪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劫匪同意替换人质,那么,对他而言,这无疑是一种让步,或者是他认为新的人质作为筹码有更大的利用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替换人质后,劫匪很可能提出其他的附加要求,或者是更多、更高的要求,从而增加营救的难度。三是替换人质实践中,用于替换的人员可能受到伤害。2018年3月23日,一名自称效忠IS的枪手闯入法国特雷比镇一家超市,开枪射击顾客和员工,随后劫持一名女性人质。为了营救人质,45岁的特警贝特拉米上校以自己换回人质。不幸的是,贝特拉米在后来的营救行动中受到劫匪枪击,伤重不治身亡。
(二)敢于合理冒险。反劫持行动存在着大量的偶然性。即便是面对面看着劫匪,也有可能“知人知面不知心”。想要精准预测劫匪行动,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高效的应对措施外,在某种意义上,还需要运气。所以,当形势所迫需要替换人质时,我们必须以敢于担当的精神,合理冒险,适时替换人质。但是,合理冒险不是情急冲动之下的莽撞冒失。替换人质时,要综合权衡利弊,备足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准备,从而把冒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搞好谈判支撑。替换人质,并不是想换就换的,即便是人质受伤严重时,也要征得劫匪的同意,方能实施。因此,替换人质谈判便显得相当重要了。为此,最好一名谈判手谈判到底。这样,便于双方之间快速熟悉,让劫匪在心理上适应起来,甚至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信任。除非谈判手确实不适应此次谈判,不宜更换谈判手。此外,要多用女性谈判人员。2001年北京西客运站发生了“郑有军劫持人质事件”。女记者徐滔前往现场,在谈判过程中,她成功地将劫匪逗笑,缓和了现场气氛,为成功营救人质创造了条件。
(四)随时准备强攻。反劫持实战中替换人质,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化解原人质的风险,而无法彻底解决人质危机。替换人质后,有的劫匪能够缓和态度,平衡情绪,甚至放下武器投降;但是,有的劫匪会无动于衷,甚至变本加厉。面对这种可能的情况,务必随时做好强攻准备,一旦形势恶化,立即发动强攻,营救人质。
作者简介:赵国杰,1978年出生,山东海阳人,博士,武警某部教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