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益玉
东奉集团有限公司,上海 201406
摘要:建筑工地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质量和环境,建筑工地聚集着大量的人、物、设备以及复杂的工程,需要设计、监测、施工、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协同工作。通过不断强化需求原则、公平效率原则和优势定位原则,合理配置人才。
关键词:施工现场;组织;人力管理
引言
工程现场施工技术是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安全、效益等目标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项目管理环境等目标的关键因素。施工项目管理需要各方面的专业配合,才能合理设置现场组织机构,密切配合实施现场组织管理。有效地管理建筑工地,合理配置建筑施工组织机构和人员,实现建筑管理目标,塑造企业形象,提高我国建筑施工整体水平。
1 施工现场的组织管理概述
目前,很多施工单位已经意识到了现场管理在项目运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适当的现场管理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单位必须采取具体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来加以解决。在建筑工程中,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施工项目的技术成本控制水平,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盈利与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施工组织建设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组织建设,而是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对成本的组织,这既为公司节省了资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尽快认识到优化场地布置、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化施工组织人员的成本管理,才能更好地做好施工组织设计,这对于整个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2 施工现场从业人员的类别及特点
2.1 类别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管理层包括项目经理和项目技术总经理,而决策者负责现场总体规划和所有工作的安排。中层管理人员包括工程部、产品部和业务部经理,主要负责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基层管理人员其工作内容包括监督施工,调动员工积极性,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等。
一线操作工人。这其中主要包括一些施工任务的现场管理人员,他们大部分为农民工,需要较多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
关键岗位人员。现场最重要的员工包括工程经理,监理工程师等等。
2.2 特点
(1)人员组成复杂。建筑工地包括专业人员和施工人员两个方面,其性质决定了建筑工地人员构成的复杂性。工程学的发展需要不同部门、行业和人员的合作。工作人员安全意识差,责任心强,但又有一定的施工经验,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
(2)人员流动频繁.建筑第一线的工人大多是民工,工程施工不规范。一项工程完工又开始另一项工程,建筑行业发展困难重重,待遇问题很容易造成操作人员流失,不利于全面系统地培养一线工人。
(3)总体素质水平低。由于受国内发展水平的限制、施工人员缺乏质量、安全意识,主观能动性差,责任心不强,缺乏综合协调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也比较薄弱。
(4)工作环境较差。施工现场即是施工场地,存放建材,现场施工,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施工场地多在偏远地区,员工没有任何休息和自我提升的机会。
3 施工现场的组织
3.1 组织机构
业主委托项目管理单位管理项目,为顾客提供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服务。为使施工单位掌握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合理的施工工艺,对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管理,设计各方责任明确,沟通协调得当,现场组织管理科学规范,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
3.2 项目管理分工
1)总经理负责协调总部与项目部之间的工作,确保资金合理分配,确保工程正常施工。
2)项目经理主要负责施工技术问题、施工制度的制定、施工工艺的改进、材料和设备的监督检查、培训和考核等,与项目经理和项目经理共同工作。
3)工程处要根据施工现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制定施工方案,制定施工措施,合理下达施工总图,明确分配使用范围,不乱搭乱建,积累设备和材料,妥善处理工具箱,及时运土,避开障碍物;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科学组织施工,及时编制进度计划和资源位置;落实各项施工措施,正确按图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4)安全监督机构应当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监督,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总结。
5)质量部门根据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目标验收,执行质量协议,参与工程竣工验收;
4 施工现场从业人员组织配置原则
4.1 按需配置原则
为按需配置人力资源,首先要确定项目施工对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根据现场需要确定专业级别和人员数量,保证人员不多不少,员工素质水平要与工作水平相适应,以求效益最大化。
4.2 公平效率原则
公平的公司制度促进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员安排不公造成重复劳动,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原则可以使员工公平竞争,充分发挥其才能。就人员配置而言,实现岗位内容共享,对个人负责,兼顾团队和个人利益,提高人员配置的效率。
5 施工现场的组织与人力管理措施
5.1 优化现场岗位人员配置
基于项目的规模和类型,现场管理责任明确,效率高,专业化。公司的员工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具有适当的谈话和实践经验,职业经验和决策委员会的本地员工应该是稳定的,不能随意更换。应根据受训人员的分工,结合其工作任务,对施工组织设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其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对考核不合格、学习不认真、不能在项目成本经济管理中发挥作用的人员,视情况予以培训或辞退,并提高其工资水平,为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开辟销售渠道,在工作场所为员工创造更大的动力,从根本上提高施工组织设计的影响力。
5.2 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为了提高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应对设计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和监理工程师定期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新的知识,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1]。以此为基础,促进设计组织的整体协调,有效地监督和管理设计组织,使其工作过程透明、安全,即每一位设计者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确保工艺合理,方案有效,力求提高经济效益管理的效果。
5.3 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目前许多施工工艺的施工组织员激励机制存在着组织体系不完善,不规范,各工序衔接不畅,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等问题,不利于施工组织的正常运行,不利于合理地管理施工成本。因此,一个优秀的现场管理团队,聚集了大量的人才,注重对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师的培训,给优秀现场设计师以荣誉和物质奖励。
5.4 完善施工组织控制进度
首先,管理者必须对每个施工项目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详细的使用方法;确保施工人员能够按照标准作业程序进行高质量的工程设计,以避免结构风险。执行施工方案需要现场项目管理人员明确施工工艺和具体操作要求,并说明各施工工序的质量标准,以便于在方案实施、后期施工时,能清楚地了解施工过程,管理人员还必须了解施工工艺和所用的机械设备,避免各类机械设备因使用不当造成故障。
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施工组织、进度的管理,管理者应满足进度要求,当进度缓慢时,应及时与项目负责人联系,确保工程尽快完工。具体进度控制要求管理人员应结合地理、地形条件,实施项目设计方案,现场水文作业条件等资料,以及工程设计的机械化程度,根据确定的计划,指导施工进度,提高施工效率和进度。
6 结论
综上所述,施工现场组织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好工地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能保证施工项目的质量和安全,通过优化现场人员配置,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现场人员监督与管理,完善人员激励等措施,提高工程质量,节约成本,提高业务集成水平和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姚建伟.施工现场管理及组织协调策略分析[J].装饰装修天地,2020,(14):208.
[2]张发民,赵晓红.论工程实施阶段技术管理工作[J].陕西水利,2012(5).
[3]王四久,唐福珍,汤景祥,等.EPC项目设计管控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8).50-51.
[4]李睿.加强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办法[J].江西建材,2016,(5).274-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