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5/26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7月   作者:祁丽娟
[导读]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初中教育中,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从以往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困生进行转化,促进农村数学教学的质量。

祁丽娟   平顶山市第二十六中学  467000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初中教育中,很多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从以往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困生进行转化,促进农村数学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7-010-01

        引言:
        数学知识涉及的面非常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也较为广泛,同时数学也是学生学好其他理科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数学教师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但是仍然会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困生中,有些学生的智力型的,但是也有很多学困生是非智力型的。因此,教师要正确认知学困生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手段将其进行转化,从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策略
        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消除数学学困生时基本不能实现的,但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困生的成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等能极大程度地缩小学困生与普通生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化。
        (一)提升学困生信心主体
        在数学学困生中,由于他们认为初中数学知识难度很大,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数学学习的信心逐渐被打击消耗光,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爱钻牛角尖甚至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聪明的错误认识,从而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逐渐形成错误的态度,在这样恶性循环中,学困生的数学成绩会越来越差[1]。因此教师要提高对学困生的关注和关心,从培养感情入手,帮助学困生确立数学目标,树立理想。引导学生树立目前的数学学习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理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消除意志方面的障碍,使学生在数学学习和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形成坚韧的品格,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觉性。
        (二)巩固学困生的数学基础
        由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数学教学模式,根本就无法提高学困生对数学课堂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心,鼓励学困生敢于将自己的疑问提出来,让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挖掘学困生的数学潜能。为了使学困生对于初中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掌握的更加熟练,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跟随教师的思路。例如,教师在教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中《反比例函数》时,由于学困生无法理解这一章的解题思路,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可以在直观的状态下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形成初步的了解。


如教师可以让三位学生到讲台上,并且将讲台上的15根粉笔平均分给这三位学生,然后教师再邀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再将这15根粉笔重新平均分给这五位学生,这样学生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原来粉笔数量不变,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每位学生可以分到的粉笔就会变少,这样也会直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巩固了学困生的数学基础,在提高教师教学成效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学困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用有趣、创意的问题情境进行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和学生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高昂的状态,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始终处于求知的状态中,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测评等措施,关注到班级中每一位学生[2]。根据数学学困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因为数学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即便是没有听懂的问题也不敢在课上提问教师,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敢主动回答。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形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鼓励,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获得良好、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学习情感可以帮助学困生形成良性的循环,使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的正确态度,在数学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
        (四)逐步改善认知结构
        教师对于班级中的学困生应当将起点降低,避免对学困生过高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中获得进步,同时还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对于数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教师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必要时可以重复讲解,加深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教具和模具等的优势,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转变为直观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将知识抽象化,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加强对学困生数学基本能力的训练。例如以学困生在数学记忆方面,数学学困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记忆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并不代表学困生的记忆力差,因此教师可以将初中数学中的知识或者概念编成顺口溜等方式,降低学困生的记忆难度,提高学困生的记忆。最后教师在完善学困生的认知结构时,为了避免学困生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新旧数学知识的联系,或者对于某一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将以往的数学知识拿出来,使学生可以进行对比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有序的认知结构。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困生之所以数学成绩不好,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是优于长期积淀形成的,所以教师转变数学学困生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时间,需要教师对学困生给予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关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班级中不同学困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高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才能使学困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叶秋妹.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辅导版,2020,000(002):P.70-70.
[2]刘丽霞.高效课堂中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途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