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污水治理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发表时间:2021/5/2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1期   作者:王进
[导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污水治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处于模式过于单一、过分强调技术工艺、采用城市的污水排放标准和“重建设、轻运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宁波金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100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污水治理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包括处于模式过于单一、过分强调技术工艺、采用城市的污水排放标准和“重建设、轻运维”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污水;污水处理;技术工艺
        几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经过最近几年上上下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农村污水处理率要达到30%以上的目标。但也应看到,农村的污水治理成效与农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与乡村振兴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农村污水治理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
        结合这几年在几个省份参与农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实践,总结出如下四点。
        一、所有村庄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处理生活污水。目前,我们国家约有260万个村子。乡村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巨大,区位条件不同、人口组成不同、群体聚集度不同、污水成分规模不同、水环境承载力不同、经济水平不同、发展需求不同等。就是一个县内、一个乡镇内,各个村庄的差别也是很大的。这种情况下,很难用一个模式、一种工艺去做污水处理。而实际情况是,有些县市区把需要治理的各村的污水治理项目一起打“包”,统一招投标。中标企业按照一套设备、一套工艺、一套标准去施工。表面上看,这是“一碗水端平”,实际上很难把各村庄的污水问题都解决好,甚至还会产生新的问题。
        二、有些地区存在过于追求技术工艺的完美,缺乏对乡村传统的考虑。农村污水治理绝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毋庸讳言,污水治理对城市来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往往可以用一套技术“通吃”。但是对农村来说就很难。村庄差异很大,牧区村和渔村的污水处理技术上可能就不一样。乡村各有各的传统,比如,很多地方的农村习惯用旱厕,尤其是一些冬天结冰的农村,如果地方政府强行统一推广水冲式厕所,群众可能接受不了,造成已建的管网因无水而没法运行的情况。
        三、排放标准向城市看齐,没有考虑乡村实际情况。目前,农村污水没有全国通行的标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18年9月29日,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制定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通知》,要求各省原则上于2019年6月底前制定完成地方标准。尽管《通知》给出了制定农村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一些基本原则,但各省检测控制项目数量多少不一。一些省很多指标照搬了城镇污水的排放标准。对于农村来说,污水里的氮、磷等所谓的“有害成分”,其实是农作物的营养元素。若参照城镇污水尽可能把这些物质处理掉,很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让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农村污水治理资金压力更大。
        四、存在“重建设,轻运维”的问题。不少农村通过政府投资做到了设施全覆盖,但污水问题未得到全面解决。因为很多设施只是摆设,并没有运行。出现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后续资金跟不上,有的是因为技术维护跟不上,但主要还是没有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一些地方明显存在着重建设轻运营、重投入轻管理的问题。个别地方验收完就完了,用验收表为治理画句号。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农村水治理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
        一、治理方案要具体到村,甚至可以具体到户。
        二、要根据实际需要、实际情况建立能实现的运行模式。村庄和村庄之间差别太大了,需要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单户与多户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适合进入污水处理厂管网的就进管网,适宜建村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就建集中处理设施,适合分户处理的就分户就地处理。


        当然,还要坚持一定的先导性,适当超前,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但不能过度超前,过度超前就是不切实际,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对乡村造成伤害。
        农村污水治理要做好“三结合”:与循环农业结合、与乡村景观结合、与发展水平结合。
        针对今后的农村污水处理,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污水处理工作的认识。比如,我认为,人畜粪便不能简单定性为污染物和污水。而是应该考虑资源化再利用的问题。再比如,不应该简单地用城市的做法和经验治理农村污水。
        二、关于农村污水源头减量问题。一些专家根据“节水即治污”的理念提出减量化的建议,即让农民群众日常少用水。这个理念我不太赞同。我国的农民群众自古就有节约的传统,平时生活中用水更是如此。农村地区重要的是要做好雨污分流,强化对跑冒滴漏严重的地方的管理。但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较快增长,用水越来越多、产生的污水越来越多是趋势。该节约要节约,该循环利用的循环利用,但不能为了减少污水而影响群众生活质量。
        三、技术路线问题。农村污水治理要做好“三结合”:与循环农业结合、与乡村景观结合、与发展水平结合。例如,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后,可以作为有机肥进入农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其他生活污水则进行沉淀过滤、消毒杀菌,排入人工湿地进一步进行生物净化,最后达标排放。人工湿地不只是参与了农村污水的净化处理,更是乡村景观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么处理,技术简单、运行成本低廉。一个村庄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案,一定要因地制宜,做出最适合的安排,而不是搞技术模式的生搬硬套。
        四、运行机制问题。建议围绕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作用、发挥村庄的主体作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的主力作用,为每一个村庄量身打造适合它、属于它的运行模式。
        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作用,是指要明确污水治理的目标,围绕人民群众去设定,要为他们打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生产环境。政府、企业要通过宣传让人民群众明白这一点,让他们切实行动起来,真正发挥主人作用,节约、合理、循环用水,多用农家肥,不乱排乱放,自己做好同时发挥好监督作用。
        发挥村庄的主体作用,主要针对的是当前一些地方,村两委在村庄污水治理过程中“没有话语权、只能瞪眼看”的情况。对村庄最了解的是村两委,他们知道怎么去运行最适合这个村子。而污水处理本身属于村庄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有法定意义上的主体责任。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从农村污水治理的公共属性、公益属性和补短板角度上来说的。城市污水治理由政府主投,农村污水治理更应由政府来主投。此外,在调动社会资源尤其是技术力量上,政府有天然的优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需要政府大力主导推动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在乡村的转化。
        结束语:
        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是指从长远来看,作为半公益事业的农村污水处理,一定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形成在政府支持下的商业闭环,才能行稳致远。污水本身有商业价值。在一些地方,当地政府通过PPP等形式,围绕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已经探索出了一些适合当地的模式,所以这方面未来有广阔的前途。
        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实施这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侯慧.我国农村生活污染处理现状及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10(02):17.
        [2]肖丽红.分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方法[J].科技与生活,2015,15(18):33.
        [3]郁国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8(07):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