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台风灾害的调研,分析了台风灾害的主要特点,总结了广东省应对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与规划,探析了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
关键词:台风灾害;广东省;措施;台风防御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广东省南邻南海,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是中国境内最容易受到台风灾害侵袭的省份之一。由于广东是全国台风登陆时间最早,台风影响持续时间最长的省份[1],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台风及其次生灾害发生的频率、强度呈增加趋势,加上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快速集聚,广东省台风防御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研究广东省台风灾害的特点和应对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与规划,探析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广东省的台风灾害
每年登陆中国的9.5个台风中,广东省就占了3.5个,每次台风袭击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生活,对建筑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还会给广东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2015年第22号台风“彩虹”造成广东省316.7万人受灾,10人死亡,4人失踪,243人受伤14.9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00余间房屋倒塌,农作物受灾面积196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5.3亿元。2018年9月广东省遭遇台风“山竹”灾害,据各地民政部门汇报统计,共458个乡镇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79.8万亩,倒塌房屋121间,死亡4人,直接经济总损失42.49亿元。
2. 广东省台风灾害的特点
广东省位于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3368km,直接面临台风侵袭,是台风登陆最多或受其严重影响最重的省份。台风带来强降水,可以有效补给水资源,但同时可能引发风暴潮、洪涝、泥石流、滑坡等灾害,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广东省台风灾害呈四个主要特点,且防御难度大。
2.1发生频率高,发生时间集中
广东省每年均遭受台风袭击。据统计,1949—2008年59年中共有195个热带气旋登陆广东,每年平均3.3个,最多年份达到7个;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每年平均超过5个,均居全国之首。且台风登陆多发生在6—10月,占全年的90% 以上,特别是7—9月最为频繁,有时连续生成登陆,59年中有14年在1个月内连续有3个及以上热带气旋登陆[2]。
2.2突发性强
台风灾害是由台风突然袭击而造成的,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大风和风暴潮,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可以造成巨大灾害。如8309号台风在珠海登陆,仅仅一两个小时就将珠江三角洲约13.3万hm2农田和许多村庄变成一片汪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海那些突然加强,迅速登陆的台风。这类台风范围小,强度大,发展猛,移动快,给预报带来很大困难,常常在短时间内就成灾 [3]。
3.防灾减灾措施与规划
广东省在长期应对台风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应急处置与长效机制结合,逐步建立健全了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了台风综合防御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与财产安全。
3.1全面构建防台风指挥体系,提高指挥能力
成立了“三防”指挥部,省、市、县各级政府成立了“三防”指挥部,大部分镇也成了“三防”指挥部。通过三防责任人管理系统全面复核更新责任人信息,并接受全社会监督,强化责任对接,实行各级三防指挥长AB角制度,确保三防指挥不断档,严格执行《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工作责任追究办法》。政府行政首长靠前指挥,各级政府行政领导高度重视防台风工作,深入防台风第一线,周密部署、亲自督战 [4]。
3.2全面排查治理防灾隐患,专家值守
广东省防指制定了16项26类防汛备汛隐患排查清单,并组织各级各部门全面排查各类隐患。组织气象、海洋、水文和水利专家在省防指联合值守、联合会商,动态划定强风巨浪暴潮暴雨影响范围并制作成图印发市县镇。实行联防守备,有序应对突发暴雨洪涝。
汛期全面实行省、市、县、镇4级24h值班。
4.台风防御的薄弱环节
广东省台风灾害呈增多增强趋势,灾害损失巨大。虽然已采取大量有效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还不能完全满足保障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需要,主要薄弱环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台风防御设施体系不完善,建设标准仍待提高
一是海堤达标率较低。保护城镇与万亩农田以上的海堤达标率仅为56.7%,其他海堤更为薄弱,大量的海堤有待加固,即使达标的海堤,仍需要提高其防御强台风的能力。二是避风设施重不足。目前渔船总数为7.8万艘,渔港135个,但可有效防御11级台风的避风港只有24个,仅能容纳2万艘渔船,只占渔船总数的1/4。三是防洪排涝体系不完善。当前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河流防御标准明显偏低,山洪灾害防御难度大,中小型病险水库、病险水闸仍存在较大隐患,城市化地区排涝设施大部分仍按农田设施标准建设,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
4.2监测预报手段有限,预报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预报精度仍有提升空间。当前针对不同时段、阶段、发源地的台风,监测预报精度有所差异,短时段预报精度的误差相对较小,中长期预报水平有待提高。二是信息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军事、气象、海洋、水文及渔政等部门的监测设施建设各有侧重,监测资料详尽程度不同,充分利用各相关资料,有利于提高测报精度,但目前共享机制还不完善,共享程度不高。三是预报发布渠道有待整合。当前海洋、渔业及水利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预报发布渠道,应加强整合共享,力争做到全覆盖。
5.建议
5.1提高易受灾地区基础设施设防标准
一是提高台风防御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包括提高海堤建设达标率,加强渔船避风港建设, 加强防台风避难所建设; 同时针对防台风重点区 域修改并制定有关标准规范,如提高城市排涝标 准,提高居民及公共建筑的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城市建筑物特别是高空建筑物、临时建筑物相关 规范等。二是加强洪涝及台风次生灾害防御工 作。在进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 上,加强中小型病险水库以及病险水闸的除险加 固工作,全面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同时针对 台风引起的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从工程措施 及非工程措施着手,加强相关规划及防治工作, 提高综合防御能力。
5.2完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
防台抢险重点在基层,应进一步完善基层三防指挥体系,强化落实主体责任,健全部门联动应急协调机制。完善高速公路应急管制和海上船只遇险救助机制;加强重大危险源排查,提高重大险情现场处置能力;提升信息报送时效,形成科学、快速、高效的防灾救灾模式。
5.3加强城乡住房建设和江海堤围建设指导
沿海城乡工矿场房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减少铁皮建房,加快沿海和山区泥砖房改造进程,加强农村削坡建房安全监管,减少倒房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5]。广东省沿海,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地势低洼,据统计,该地区有23.7%的土地比珠基低0.4m,因此,很容易遭受风暴潮袭击。广东省沿海各地陆续兴建了各种江海堤围和防海浪设施,至1994年,共修筑海堤1020条,共4032km,在沿海众多小河流入海处,修建相当规模的挡潮闸近20座,如饶平的东溪桥闸、潮阳海门湾桥闸、斗门的白藤湖大闸等。但是现有堤防均存在防御标准低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大力建设高标准的堤围。对于汕头、深圳、珠海等沿海重点城市,应按国家标准修筑能抵御100年一遇风暴潮的防潮大堤,并考虑防潮与防洪相结合,堤防与城市建设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自然灾害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121-154.
[2]陈海燕.关于台风防御的调研与思考[J].水势论坛,2011,(3):114-117.
[3]叶雯.广东省台风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J].灾害学,2002,(17):3-4.
[4]马啸.把握主动有序应对洪涝台风灾害[J].中国防汛抗旱,2018,(28):167-173.
[5]赖晖.广东省防御强台风“彩虹”主要措施及启示[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