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亿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也越更加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更为显著。而大体积混凝土在获得广泛普及应用的同时,也助推了现代建筑综合性的能提升。但要认识到,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有一定难度,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要点,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设计要求,进而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优势得以发挥。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1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特征
目前大体积混凝土应用于高层建筑工程以及水利工程较为普遍,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规模是较大的,其几何尺寸一般超过1m。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因素带来的影响是相对较大的,发生裂缝的概率较高。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进行分析可知,因其规模较大,然而其表面积相对较少。这样一来,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导致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较大,如果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在混凝土的表面则会出现裂缝,进而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能。因此说,施工企业必须针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展开深入的研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影响结构的裂缝出现,使得混凝土质量达到相关标准要求,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采用不同品种的水泥和水泥用量,产生的水化热差异也较大。
2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
2.1水泥水化热
大体积混凝土具备结构断面较厚、表面系数较低的特征,因此在施工时,水泥水化热易聚集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而难以散发,进而使得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热量越积越高,致使混凝土内外部温差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水泥水化热的释放量与水泥的种类及用量密切相关,同时,当混凝土存放时间越长时,水泥水化热也越大。
2.2外界温度变化
外界温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大体积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其浇筑温度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当气温骤然下降时,混凝土内外部温差也会骤然增大,直接导致了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削弱。探究其原因,外界温度变化导致了混凝土产生内外部温差,进而引发了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因此可以得知,内外部温差越大、温度应力越大。由此可见,相关技术人员应妥善控制混凝土内外部温差并最大化缩减温度应力。
3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探究
3.1准备阶段引用的施工技术
首先要和施工现场结合起来,按照设计图纸做好布局,并且对垂直起降机械的实际位置进行明确,比如,井架和施工电梯等,都需要和建筑工程实际要求进行融合并综合分析进行布设。在项目施工前,需要和项目的优势特点结合起来,对施工当中的工序以及技术要求和难点进行明确。同时,对于施工方案加强审查,对于其中错误的地方及时更改,这样才可以确保施工方案在整体施工当中起到相应的指导意义。最后,把施工中所用的材料,施工班组,浇筑工艺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确保所选择的方案符合实际要求。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大体积混凝土温控要根据理论计算和环境条件结合考虑,如果温差不符合规范要求,则要考虑采取混凝土内部降温或混凝土表面保温等措施。从而能够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3.2做好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工作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需要做好材料的合理控制,并且对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材料质量方面,在施工前,需要根据相关要求做好混凝土的预拌工作,确保预拌质量符合设计图纸的相关要求。比如,柱形构件所用的混凝土,应尽量减少水泥用量,视情况合理调整砂石用量,另外也可利用加入外加剂减少相应水泥用量的方法。
对于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的控制,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采取一定的保温保湿措施,比如先盖薄膜后盖麻袋,保证混凝土构件内外温差保持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对已经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处于通风条件较好的环境中,这样才能有效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构件裂缝的出现。
3.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凝土配合比设计首先要满足设计方面的要求,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优化资源配置,在优化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现场施工因素,质量符合标准等方面。对原材料进行合理应用,降低水泥用量,选择水化热较低水泥,适当考虑相应外加剂。实验室按设计要求先进行试验室的配合比设计,然后现场按相关计算方法,结合现场经验先进行试配,经过多次合理调整最终确定大体积混凝土现场配合比。
3.4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技术要点
在混凝土拌合后,一定要控制好运输时间,混凝土应该要在第一时间运抵施工场地。在运输时,要采用有效方法对混凝土予以保护,特别是要保证混凝土热量不会出现大量散失。在混凝土运抵后,必须要及时浇筑,尤其是要保证选择的浇筑方式是最为合适的。如果工程面积并不大的话,全面分层浇筑是较为适合的,首层浇筑完成后,必须要在初凝前展开第二层浇筑,之后的浇筑采用同样的方法,确保浇筑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如果建筑的斜面坡度较为平缓,可选用斜面分层浇筑,且要按照既定流程展开,先要完成下部的浇筑工作,继而向上进行浇筑,在浇筑面全部浇筑后方可停止。在展开分层分段浇筑的过程中,必须提前做好现场的分段工作,在此基础上先浇筑最底层混凝土,然而在按层浇筑,一段的浇筑工作结束后,下段浇筑方可开始。
3.5大体积混凝土的后期养护
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采用分层浇筑方案较为普遍,采用分层浇筑方案必须重视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确保在下一层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上一层混凝土的浇筑,并加强上下两层混凝土衔接处的振捣。混凝土成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的表面会慢慢失去水份和朔性,混凝土因为过多失去水分表面会产生龟裂而影响工程质量。必须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采取二次抹压和薄膜保湿养护都是预防龟裂的有效措施。二次抹压要掌握好时间,早了二次抹压意义不大,迟了混凝土已经失去朔性,裂缝已经出现,已再无法通过抹压揉粘裂缝。在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养护时,时间的掌握也一定要到位,通常是在浇筑结束后12h内开始覆盖浇水养护,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持续时间普硅水泥不少于14天,矿渣以及火山灰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得少于21天。另外根据个人经验,如果混凝土振捣抹平后马上加以薄膜覆盖养护,对于预防混凝土龟裂效果最佳。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特殊部位进行养护时,时间应该适当延长,而且要依据实际情况对养护方式予以适当调节,有针对性的养护。
3.6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应根据时间间隔要求实时对混凝进行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根据记录及时计算温差,作为是否采取相应措施调整养护措施的理论依据。在混凝土温度测量时,应妥善统计其各个分层温度的差值,并结合温度的性质以及数据的变化情况予以分析判断。此外,在温度的测量时可以采用电阻性温度计,该类温度计一方面可以使得技术人员高效定位测量点,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此外,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对于其温度控制也至关重要,必须采取可行有效的方式,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在允许范围内。
结束语
现代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应用更加广泛,通常在建筑结构中起基础作用。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掌握其施工要点,不断完善其设计,合理设计材料配比,加强浇筑质量管控及养护过程监控,还要合理利用后浇带施工技术,更好地预防混凝土裂缝质量问题,实现建筑工程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冯杏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居业,2015(24):90+92.
[2]黄富勇.探讨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J].居业,2015(24):106-107.
[3]成强.建筑工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J].工程与建设,2015,29(06):861-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