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蕾
河北省石家庄市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050000
摘要:课程生活化和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鲜明特征,更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秉承“一日活动即课程”的课程理念,我园依托主题活动的开展,优化课程实施策略,坚持自由、自主、创造与愉悦的游戏精神,在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实践中,开发课程内容,创新游戏形式,推动幼儿自主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1幼儿园课程中生活化游戏化的意义
1.1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教育阶段,幼儿的认知能力在这阶段迅速的发展起来,将生活化的课程融入教学中可以提高孩子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和识别能力。在儿童早期,天上的云朵,路边的花草等都将会唤醒幼儿的内心好奇心。幼儿园中种植的花草树木,从来都是吸引幼儿关注生命的美好素材,你会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对这些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到好奇和怀疑,任何新奇有趣的事情都会使他们想一探究竟。在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教师将生活中的事物带入课程,使幼儿对世界有更深刻了解,并不断让幼儿形成较高的认知能力。
1.2充分调动幼儿的意识
幼儿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自我概念的,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构建自我丰富的信息,并将它们协调起来,形成自我意识。比如在地震逃生的教育活动中,懂得发生地震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并且在地震演习活动中能在室内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并能听懂警报声安全有序撤离到户外空旷的地方。在这样的活动中不仅使幼儿了解了地震的知识,也认识自己、老师和同伴的关系,认识自己在集体中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等[1]。在师幼互动中,幼儿从家里带来手电筒,幼儿通过开关、拆装、使用手电筒,描述自己在家中使用手电筒的经验和发生的有趣故事,引导幼儿积极发言与同伴老师等的讨论,探索手电筒的多种用途,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在愉快的体验中得到发展。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活动,幼儿在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中,能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更有效地认识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
1.3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
教师将不同的生活形式引入课程活动中,以为孩子创造一个熟悉的学习环境,这也使幼儿能在轻松的氛围下激发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幼儿参加主题活动“环境保护守护者”,从幼儿感兴趣的生活垃圾分类出发,这样不仅让幼儿知道了垃圾分类的知识,更是进一步激发幼儿观察周边环境的兴趣,同时幼儿可以通过废旧物品的制作,通过水污染的科学实验如水油分离等,通过周边环境的调查等活动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更加深入的探索下去,认识和探索自己生活的社区,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让幼儿体验学习的乐趣和转移知识中的学习热情。
2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和生活化建设策略
2.1教学内容的游戏化和生活化
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人为加快某一方面的进程会影响幼儿的成长规律,在幼儿园课程中抛开生活经验,不利于幼儿真实感受生活的美好,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游戏化、生活化幼儿园课程需要对教育内容进行整理。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就是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从生活经验中锻炼技能,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等,因此,幼儿园教育的重心不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而是真实的生活知识。
以音乐教学为例,传统的幼儿园音乐教学大多数是弹唱教学,即教师弹钢琴教授幼儿唱歌的形式[2]。
游戏化、生活化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比如,锅碗瓢盆、铅笔、铅笔盒等各种物品,跟着教师的节奏拍打。将教学的形式转化为音乐游戏的形式,能够极大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些教学用的物品都来自于幼儿的实际生活,幼儿可以通过寻找、敲打等行为加深对这些物品的了解,展开对世界的探索,锻炼音乐节奏等,促进幼儿在音乐方面的能力成长。
2.2教学环境的游戏化和生活化
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等。其中遗传是幼儿园教师所不能改变的,只能从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方面对幼儿施加影响,引导幼儿健康成长。因此,游戏化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进行教育环境的生活化。幼儿园教师首先要创设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将生活中的一些因素融入到幼儿教育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获得经验和感受,比如,幼儿园教师在教授幼儿认识花草树木时,可以引导幼儿走出教室,到幼儿园的课外空间中进行实地观察。或者将真实的花草树木标本、盆景等带入教室中,让幼儿近距离接触探究。或者引导家长带领幼儿去公园、植物园等近距离观察、收集标本等,真实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花朵从种子到开花的成长过程,了解真实的花朵成长经历等,增加对绿色植物的认知。教师可以在教室的环境创设中融入生活元素,比如,创建商场环境、医院环境、厨房环境、马路环境等,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2.3学习方式的游戏化和生活化
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通过组织幼儿参与主题教学活动,使幼儿在某一个主题中获得相应的能力锻炼和知识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比较粗放,对于知识的领悟差异性大,效率较低,再加上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游戏化、生活化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对由幼儿的学习方式进行游戏化生活化[3]。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幼儿通过各种游戏能够探索和认知世界。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采用讲授的方式进行教育,幼儿会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采用游戏化生活化的方式进行教育,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的专注力,激发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2.4课程评价的生活化
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的课程评价是以成绩等形式来为幼儿评定等级,一般情况下成绩是最主要的评价因素。这种评价模式是单一片面的,对于幼儿真实的性格特点、能力水平等不能够准确呈现。当前在教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幼儿的课程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符合多元智能理论,包括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评价项目,这些评价项目都需要从幼儿的生活中体现出来。课程评价的生活化是指根据幼儿在不同教育活动中的不同表现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幼儿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了解幼儿的真实知识和技能水平,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4]。因此,在课程评价实际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应该将评价关注放在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围绕幼儿日常生活开展。幼儿园教师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对幼儿形成深入的了解,通过评价结果发现幼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等,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导幼儿正确发展,真正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生活是教育的根本,快乐是游戏的核心。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幼儿,真正实现了幼儿在快乐童年生活中的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萍.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游戏支持性环境创设探究[J].成才之路,2018(29):67-68.
[2]刘海娟.陶行知教育思想对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启示[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8):90.
[3]薛一娟.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7):5.
[4]武淑霞.在快乐美术活动中构建生活化游戏化课程[J].山东教育,2018(1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