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不能淫》的教学价值之管见

发表时间:2021/5/1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倪泽模
[导读] 《富贵不能淫》具有文言、文体、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教学价值。
        倪泽模
        (重庆市巴川中学校,重庆 402560)
        摘要:《富贵不能淫》具有文言、文体、方法、思想等方面的教学价值。文言价值包括古语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文体价值指《富贵不能淫》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方法价值指要摒弃文中的封建思想,吸收公孙衍、张仪等人所创立的“合纵连横”的思想。思想价值指孟子所阐述的“大丈夫”人格。
        关键词:《富贵不能淫》;文言价值;文体价值;方法价值;思想价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25课是《<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是三章中的一章,是新选入教材的古代散文名篇,它的思想影响了我国无数的志士仁人。笔者在执教的过程中,认识到《富贵不能淫》具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文言价值、文体价值、方法价值和思想价值等。
        首先,是它的文言价值。
        积累文言词汇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富贵不能淫》是一篇距今时代较远的文言文,有很多文言词汇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古语词。“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中的“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丈夫之冠也”中的“冠”指古代男子到成年(二十岁)举行的加冠礼,这里解释为“行冠礼”。
        通假字。“往之女家”中“女”同“汝”,意思是“你”。有的参考资料还把“安居而天下熄”中的“熄火”和“戒之曰”中的“戒”看作通假字。
        一词多义。“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中的“诚”的意思是真正、确实;《愚公移山》中“诚”的意思是“诚心”。“父命之”中的“命”是“教导、训诲”的意思;《愚公移山》中的“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中的“命”是“命令、指派”的意思。“戒之曰”中的“戒”解释为“告诫”;“必敬必戒”解释为“谨慎”。“居天下之广居”中的前一个“居”的意思是“居住”,动词;后一个“居”的意思是“住所”,名词。
        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的“淫”“移”“屈”均为使动用法,依次解释为“使……迷惑,惑乱”“使……动摇,改变”“使……屈服”。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积累这些文言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代文言文的能力。
        孟子的议论性散文善用比喻和排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中“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鱼我所欲也》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中“鱼”“熊掌”分别喻“生”和“义”。运用比喻说理,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含蓄隽永。“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外部环境三个方面强调了“大丈夫”无论何种情形下都应坚守“仁”“礼”“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也运用了排比。排比,不但表达了丰富的意思,而且增强的议论的气势和说服力。
        其次,是它的文体价值。
        《富贵不能淫》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体现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维。文章开篇引出景春的话:“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景春运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一个字“诚”不仅表现了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也透露出他对张仪、公孙衍的歆羡甚至崇拜;“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景春用来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文章第二段是孟子反驳的话。孟子首先运用反问句的形式针锋相对地否定了景春的观点:“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得”不仅是孟子对景春观点的否定,也包含了孟子对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不屑和鄙视。“子未学礼乎?”既是过渡,也表达了孟子对景春盲目崇拜公孙衍、张仪之流的鄙夷和对景春的斥责。接着,孟子讲述了“妾妇之道”——“以顺为正”;言外之意是:公孙衍、张仪之流只不过顺从君王的意志,迎合君王的喜好,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这样的人像“妾妇”一样,不能算“大丈夫”。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反驳了景春的观点。最后,孟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认为,“大丈夫”三条标准:第一,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第二,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孟子的反驳思路可以概括为:引——破——立。而两千多年之后的鲁迅先生写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采用了这样的思路。

可见《富贵不能淫》这篇经典短文具有独特的文体魅力。
        第三,是它的方法价值。
        《富贵不能淫》是两千多年前的一篇散文。我们学习我国古代散文,应该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念。
        在《富贵不能淫》中的“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包含着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儒家礼教宣扬女子要“三从四德”。《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周礼·天官·九嫔》:“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所谓的“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第三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第四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今天的社会,倡导的是男女平等。对于儒家所宣扬的礼教,我们要让学生知晓,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
        《富贵不能淫》中景春歆羡甚至崇拜纵横家张仪、公孙衍之流,而孟子则不屑和鄙视公孙衍、张仪之流。我十分推崇张仪、公孙衍等所创新的合纵连横思想。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国中期,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东西对峙,互相争取盟国,以图击败对方。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合纵就是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连横的目的在于侍奉一个强国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有苏秦、张仪、公孙衍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纵观今天的外交风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待“合纵连横”的思想光辉。教学中,适度拓展这些内容,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需要指出的是,孟子批判的是公孙衍、张仪之流的人格,而笔者谈论的是公孙衍、张仪等人所创立的“合纵连横”的思想。
        第四,是它的思想价值。
《富贵不能淫》一篇中,孟子对“大丈夫”集中进行了简短而又精辟的论述。从此,“大丈夫”成为闪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格典范。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大丈夫”的第一条标准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课下注释里采用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里对这句话的解释,“天下之广居”喻指“仁”,“天下之正位”喻指“礼”,“天下之大道”喻指“义”。这句话反复出现“天下”一词,可见孟子把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的放在了“大丈夫”内涵的首位。
        “大丈夫”的第二条标准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认为,得志,就与天下百姓一同遵循正道;不得志,就独自一人行走正道。这句话中的“民”照应了第一句中的“天下”,进一步体现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天下人民。尤为可贵的是,当个人境遇遭逢困境之时,孟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面对现实的苦难,孔子是平和的,孟子则更加坚定。“由”和“行”这两个动词体现了一种行为,那就是坚定地践行天下大道。“大丈夫”不仅要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更要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自己的价值观。这句中的“独”字掷地有声;“独”不仅指独自一人,更指“大丈夫”应具备独立的人格。
        “大丈夫”的第三条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连用三个“不能”,强调了“大丈夫”既要有崇高的内在道德准则,也要能经受住来自外界的重重考验,即有所为更有所不为。最后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黄钟大吕,响彻古今。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涌现出范仲淹、文天祥、岳飞、邓稼先、钱学森、钟南山等一代又一代的“大丈夫”。
        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大丈夫”的人格,春风化雨般影响学生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三从四德》《合纵连横》)
        2.《教师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孟子>三章》)
        2.《语文教学通讯》(2019.12《大丈夫有所为更有所不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