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4期   作者:朱文彬
[导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针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相应的改革意见。

        朱文彬
        山东协和学院 济南 250109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针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提出相应的改革意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为减缓就业压力和放缓经济发展策略,而是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与科学发展的紧密结合,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对此,本文则从多方面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望给予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基金资助】2020年度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编号2020JXQ015。
        纵观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其重心逐渐从知识与技能传授等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事业,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能较好地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达到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目的。
1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关系
        1.1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应用属性
        创新创业教育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尤其在实践活动中需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基于个性发展推动学生构建知识和发现知识,最重要在真实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批判性思维与探究性思维习惯,持续提升创造力与应用能力。
        1.2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面对完整且统一的系统,如果说创新为起点,那么创业则体现目标产出,换言之创新协助创业,而创业的来自创新理念。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项目在于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并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专业知识兴趣,提高学习兴趣。
2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2.1构建产教教育体系
        所谓应用型人才即强调个人能力本位,要求所学知识服务于能力。传统高校倾向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现如今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响应各个职业对人才要求,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管理协调能力、心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性社会能力,因而借助创新创业教育能较好地健全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不足,其一缺乏与企业深度融合,虽然很多高校在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时都有所明确,然而在整体层面依旧较为单一落后,缺乏针对性,最重要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与应用型人才要求脱轨。其二课程间缺乏紧密联系,无法培养针对性人才。纵观高校发展现状得知,均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开展产教融合模式教育,从而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由此一来才能培养贴合高校特征的应用型人才。从企业角度而言,如果想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结合自身情况聘请应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积极与高校深度合作交流,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从国家和政府角度分析,高校实施产教融合能较好地推动应用型人才服务中国制作与创造,为打造创新型强国奠定基础。所以,国家、政府、高校、企业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均为主体,应积极联动合作,更好地推动产教高度融合。
        2.2建立多维课程体系
        高校在创新创业背景下需明确课程体系,围绕社会发展趋势和市场情况培养应用型、逻辑性、复合型人才,积极开展多元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

如果说理论教学是了解知识的基础,那么实践活动则是应用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教师在创新创业背景下应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兼具的应用型人才,因而需结合学生学情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以及健全完善课程结构与体系,从而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在具体工作中将传统约束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课程转为有利于促进和发展的课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主体作用,将传统灌输式知识和技能传授转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开展创业实践基地
        目前我国极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主阵地,自然而然落实部工作。很多高校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园,但受人力和时间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孵化园资源配备、硬件设施以及运行模式等存在一定问题,以致于在投入应用时未呈现显著效果。如果想要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创设和应用创新创业孵化园,在建设初期做好硬件保障优化资源仪器配备,借助多途径在创新创业孵化园内形成良性竞争以及开拓进取的学术氛围。
        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即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更是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岗位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职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高校支持的拓展性创新创业项目也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作为支撑,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校内现有的创业孵化园已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趋势,积极构建校外实训基地才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一般高校可从以下方面构建校外实训基地;首先不受限制寻找合作伙伴。
         2.4建立双师师资队伍
        实践指出,虽然高校传统教师培训和挂职实践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受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和高校人事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教师队伍整体建设效果欠佳。当前很多高校在经济发展趋势下都相继应用聘用+培养方式打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兼具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做铺垫。在具体工作中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提升校内现有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作用,只要提升教师创业创新意识和教学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当前教育领域极力强调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等研究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学校就可基于此展开培训,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专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前往不同行业挂职锻炼模式,定期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题交流与培训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在现有专业知识以及岗位基础上尝试担任创新创业教育导师。而学校在此过程中应积极引入激励制度,凡是兼职的专业教师能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就可将教师工作量纳入科研工作量或绩效考核指标、专业技术职务评选范围,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健全完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贯彻落实专兼相融、科创互补等原则以及兼顾大学生学情、培训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通过课程特聘教师或讲座教授方式配备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其中涉及优秀企业家、成功创业校友、知名学者、风险投资人等不同领域人才,形成一批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教师指导队伍。第三基于创新创业学科特征建设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并非只集中于理论与实践技能两方面,校外指导教师也并非单单围绕创业知识开展讲座或课程,需要配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建设创新创业学科。
3结语
        当前高校都在朝着社会发展趋势不断改革和转型,无论转型还是改革都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和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基本围绕此目标展开,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结合能较好地推动学生、高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发展,实现预期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袁训锋,杨燕.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 2020, 036(002):46-49.
[2]李响,周姗姗.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外企业家, 2020, No.679(17):184-1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