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4期   作者:刘琳琳
[导读] 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刘琳琳
        抚顺市实验小学校,辽宁省抚顺市, 113008
        摘要: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伴随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正确理解相关的数学概念,是逐步形成运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的前提。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不仅包括运算技能的逐步提高,还应包括运算思维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运算能力  培养与发展
        引言:运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块,它几乎贯穿着学生整个数学学习生涯,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小学是学生的学习启蒙发展阶段,在这个关键时期,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将它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创新教学模式与手段,制订积极明确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提高运算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数学水平的提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的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可见,运算能力作为“十大核心概念”的内容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各个学段中,运算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关于各种运算的知识及技能。运算能力是在不断地运用数学概念、法则、公式、经过一定的数量的练习而逐步形成的。要提升运算能力首先要保证运算的正确,为此必须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关的概念、法则、公式和定理等数学依据,明确地意识到实施运算的依据。在课堂中,教师就要运用教育智慧,创造出各种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策略
        1.借助几何直观,理解算理
       
        2.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于二年级43+38的计算,学生就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像以下这些方法都应该受到鼓励:①用竖式计算;②43+38=43+30+8=73+8=81;③40+30=70,3+8=11,70+11=81;④43+38=43+7+31=50+31=81;⑤43+38=40+38+3=78+3=81。算法多样化体现的是不同儿童自己学习的特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倡导算法多样化是发展学生运算思维的有效途径。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认真指导、形式多样的练习和良好的习惯相结合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单调乏味的计算练习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厌倦心烦,为了使学生能够精神饱满的投入练习,老师可以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多变换花样。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小组开火车,同桌竞赛;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3.注重数感、口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39÷1.2=32……6为什么会这样呢?老师总是在纠正,总在强调,但是学生却是“前仆后继”地错。有一次,在一道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虽然也这么写了,但是在写“答”的时候很快就发现自己错了。可见在学生的世界里,枯燥的算式只是为了计算而已,没有将数字赋予生命。还是39÷1.2=32……6这个问题,如果还原成“有39元钱,买1.2元的尺子,可以买32个还余6元。”学生马上就会发现剩下的6元还能再买5个呢。不能作为余数,那难道没有剩余吗?引发学生讨论。结果显然是错了,这时候和学生讲清楚其实在把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的同时,余数也被扩大了,因此余数也要进行变化的。
        像类似这样的错误13-9=2 和13+9=24、35-6=31 、2×6=18 和3×6=12 在小学中高年级我们也会经常见到。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容易混淆的,定期的口算练习或检测中适当补充。
        4.加强对比和辨析练习,克服思维定势。
        小数乘法中,淡化算理的教学。教学计算13.2×0.8=10.56时,在实际教学中却是这样的:13.2×0.8=105.6,虽然在初次教学时,一般不把错例拿出来和例题作比较,但是我觉得小数乘小数除外。因为没有学习分数,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学生很难弄明白,只是借助整数乘法学习小数乘法,那么学生很容易像整数那样把相同数位对齐,在小数中要把小数点对齐。因此,在小数乘小数教学时,应该把学生的“13.2×0.8=105.6”这样的错误算式拿出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和对比中,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结束语: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撮而就的,运算能力的发展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有层次地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教学过程中既不能让学生的运算能力在已有的水平上停滞不前,也不能超越知识的内容和其他能力水平孤立的发展运算能力。应贯穿于师生共同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并体现发展的适度性、层次性和阶段性。
参考文献:
【1】张学明;培养学生运算能力ABC[J];湖北教育(教学版);1998年11期
【2】邱学华;张良朋;2010年小学数学教育热点问题探讨[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年03期
【3】姜秀琴;珠心算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之我见[A];珠心算教学与训练[C];2010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