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配网建设改造工程协同管理探究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1年第4期   作者:杨静
[导读] 农配网建设改造工程对实践全面小康的任务有着促进作用
        杨静
        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自贡市荣州供电分公司  四川省自贡市   643000
        摘要:农配网建设改造工程对实践全面小康的任务有着促进作用,为提高配网工程变电站电气元件、电力线路、开关柜、高低压控制装置等的稳定性,需要管理人员针对农村实际用电的问题展开协同管理,明确输配电线路的配置、运用要求,可提高协同管理的质量。基于此,文章就农配网建设改造工程协同管理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配网;改造工程;协同管理
         引言:
        农村电网建设工程操作期间,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农配网的建设、使用要点,落实关联性控制规范及管理体系,尤其是要评价农配网的分布、环境以及安全管理要素,结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确定施工计划,了解施工运行和协同管理的流程及工期,可在监督控制的支持下落实质量管理技术。通过提高整体施工工艺,明确农配网工程分包及管理需求,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和售电控制的质量。
        一、农配网标准化建设和改造的控制原则
        1. 协调性原则
        农村电网配置期间,管理人员应融合《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的要点开展工程,结合一体化分布、标准化筹划的实施原理下,落实工程改造方案,可方便管理人员根据农村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特点作出必要的调整。因此,管理人员应建立可控的管理模型,将农村配电网络的使用、规划设计落实到协调控制过程,可方便管理人员根据地理条件,预留路线等进行发展与协调[1]。
        2. 安全性原则
        为提高农配网的安全性功能,需要落实标准化的控制体系,总结农配网架的应用要点,能够提升智能化的配电网络应用水平。因此,农村配网功能优化期间,管理人员应当明确各电器元件的功能性要求,在控制材料损耗、降低配电网差异化配置不协调的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各配电网络的规划情况,可方便管理人员在调整控制中明确各组配网的差异性要点,进而提升农配网的安全性功能。
        二、农配网建设改造工程及协同管理的管理要点
        1 标准化规划管控
        农配网标准化设计期间,管理人员应总结所使用改造方案的内涵,分析标准控制逻辑的工程控制效果,同时在提高农配网项目合理性的同时确立管理要点,以便落实关联性控制计划。由此可见,管理人员应当明确馈线、线路绝缘功能的设计要点,明确不同区域的台区位置及面积,再从小规模的控制实践中落实整体项目的配置方位,有利于减小配置范围不科学所导致的馈线功能问题[2]。一旦馈线设计出现重复情况时,就会影响农配网标准化的规划质量。因此,管理人员应当在分段控制期间明确不同台区的配变位置,可为后期台区设计调整及线路规划的 调控提供一次性配置要素,以期完善配电的设计质量。此外,标准化控制期间管理人员也需要对所使用的施工图纸进行标注,分析配电柜、立杆、电气元件、自动化控制系统、电缆等装置的位置状态,再给予必要的审核,可提高图纸审核的核心质量。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消除图纸设计不科学的不利影响,管理人员需要对农配网区域的图纸细节进行监控,尤其是要统计出设计资料的完整度,再对所使用的施工图纸、比例图例指标进行监控标注,可方便接户线的功能优化。最后,图纸审查期间,管理人员还需对前期项目标书、设计资料进行对比监控,利用关联性控制标准落实图审卡理论步骤,可方便在规划设计和图纸监控期间对所使用的控制方案、设计方案进行审查,以便得到标准化的执行标准和执行状态,进而全面提高农配网的设计效率。


        2. 应用材料的控制管理
        农配网建造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当与农户进行沟通,选择适合当地地形、环境的机械装置和施工材料,能够提升物资采购的质量。为了提升绝缘导线的质量标准,需要管理人员针对招标、物资采购的需求进行标注,可避免物资浪费对材料使用的危害。因此,材料使用规划需要与农配网建设相统一。通过总结标准化的控制要点,明确农配网建造期间的问题,可提升管理效益。首先,配网设计需利用大数据建立标准化的材料库存,根据材料的类别、使用要点进行分类,特别是需要在材料库中建立控制编制,可提高材料录入的编制质量。其次,物资分类中,需做到“一物一码”的原则,侧重分析物资代码和存储位置,再分析出资料库中物资的存储位置及窗台,可方便管理人员对使用的管理步骤进行规划。最后,应确保通入核心元件(变电站、变压器、通信设备)的导线质量在额定标准内,以确保导线编制等级在既定要求内。
        三、农配网建设改造工程及协同管理的管理重点
        1. 建立信息化标准的全息配网模型
        农配网工程管理重心应当明确项目的分包管理规范,依据全息配网模型明确管理层级要素,有利于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掌握管理要点。首先,分包模型确立期间,应当明确配电装置建设、立杆网络的安装测试、电气元件的位置测试等过程,并结合配网工程要素确立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的区别。通过利用控制端网监控一次、二次设备的功能状况,再给予必要的调试、测试,可对工程主体和劳务分包要素确立法规规定理论,能够提升农配网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其次,若分包期间存在管理错误时,管理人员应测试出不和规部分,结合大数据进行资料整理,可得到必要的分包和转包实践理论,提升农配网建设的科学性。
        2. 落实分包管理体系要点
        农配网工程管理需充分协调与承包企业投资、控制相关的管理规范,同时明确与劳务市场相关的控制机制,以便解决违规的操作内容。为此,管理人员需要对开工许可要点,管理监督模式以及评价模型进行部署监控,并在阶段性控制、辅助的支持下明确各环节的查验重点和同质化管理方向。通过对所使用平台的资质、信用指标进行评价,可提升整体控制模型的科学性。具体可结合以下要素进行:第一,开工许可测试中,应利用配网工程的入场要素进行统计,给予项目管理人员控制任务,包括于施工要素、质量检测要素、项目预算要素、工程安全管理等重要方案,有利于管理人员在审查监控中明确核心报审要点,并针对性选择科学的报审方式[3]。在此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施工团队的工作要点展开必要的审查,利用关联性控制软件监控施工许可、承包进度、项目合同、许可证明等要点,可在优化入场控制期间消除无资质团队管理不规范的问题。第二,同质化管理监督中,应当采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监控施工团队的工作流程,尤其是需强化监理、施工、承包团队的管理规定,结合风险预测的角度进行实践监控。通过对评价导入的处理分值及推送内容进行审核,可方便将同质化监督结果导入至移动app中,也为绩效管理人员展开标准化的考核控制依据。第三,改造工程落实中,应建立智能化的全过程评价模型,要求管理人员利用常态化的评价要素确立监督、预警方案,可在融合多部门的控制评价、信息动态监控的过程中解决评价细则,可全面提升农配网施工的要点。例如管理人员可在终端app中收录项目的缺陷和隐患,再制定出控制指标。待施工人员投产完成后进行标准化控制,有利于全面提高整体工程的综合质量。通过控制项目的返工率并明确承包责任,有利于在阶段性的评价监控中对现有的农配网安装工艺及进度进行测试,方便关联性团队进行审核,得到管理进展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新农配网的施工管理理念和管理规范,依据建筑改造工程的协同管理要求落实关联性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可及时发现当前改造工程的管理难点和问题。同时,管理人员也可结合智能化控制体系审查管理难点,有利于提高农配网工程的核心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明礼. 新时期农配网工程建设管理要点分析[J]. 通讯世界,2019,26(12):189-190.
[2]马维烨. 关于10 kV农配网升级改造工程的标准化建设探讨[J]. 无线互联科技,2020,17(10):138-139.
[3]李强,余茂娟,王春梅. 农配网改造工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电工技术,2020(14):99-1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