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6期   作者:赵婵娟 王晓梅
[导读] 探讨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
        赵婵娟     王晓梅
        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探讨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共同性斜视术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分为两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各50例,除训练方式以外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随访结果。结果:视感知觉训练组与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患者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和垂直眼位偏移在术前差别不大(P>0.05);随着治疗的介入,两组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和垂直眼位偏移数据均降低,且视感知觉训练组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视感知觉训练组与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变化在术前差别不大(P>0.05);术后视感知觉训练组的远立体视功能与近立体视功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较大,视感知觉训练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双眼视觉训练,能够更好的控制眼位,有利于重建立体视觉功能。
        【关键词】眼位;共同性斜视;视感知觉训练
        共同性斜视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但是术后眼位控制情况不理想,需要配合长期的训练来改善预后。视感知觉训练逐步被应用,有利于帮助患者获得更为稳定的眼位控制,比未训练的效果要好很多。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是验证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具体操作内容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为了验证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对我院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的患者中随机抽取了100例共同性斜视术患者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分为两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各50例。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中,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9和21,年龄在6-11岁之间,年龄均值为(7.02±1.87)岁,包括了33例间歇性外斜视、5例恒定性外斜视和12例共同性内斜视;双眼视觉训练中,男女性病例数分别为27和23,年龄在5-12岁之间,年龄均值为(7.02±2.03)岁,包括了36例间歇性外斜视、5例恒定性外斜视和9例共同性内斜视。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比较总体来说较为相近(P>0.05)。
1.2方法[1-2]
        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指导患者使用双眼视觉训练仪进行训练,例如融像、描画等,训练时间为20min,每天训练两次。视感知觉训练组:应用视感知觉训练系统(国家医疗保健器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研制)进行针对性训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设置程序,例如脱抑制、眼位控制等,训练时间为20min,每天训练两次。
1.3统计学处理
        综合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软件版本为SPSS22.0,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卡方对所有的计数资料进行计数验证,用均数±标准差表达分析结果,数据的比较检验结果用t来表示。当P>0.05时说明研究的同类数据的比较结果不明显;而当P<0.05时说明同类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明显。
2结果
2.1分析比较两组的眼位控制情况
        手术前后的眼位控制情况对比,可以得出两组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和垂直眼位偏移数值均降低,且视感知觉训练组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如表一。

3讨论
        共同性斜视影响美观,同时也存在双眼视觉发育异常情况,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较大的上海,其治疗的关键是保持眼位的稳定。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后期有较大的的复发风险,需要结合科学的训练来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描画、视机等传统训练方式的操作繁琐、内容单一枯燥,患者很难长时间的坚持训练[3]。视感知觉训练近年来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能够刺激大脑系统,激活视觉信号通路,可以改善知觉水平,让眼位控制情况更加稳定 。与传统训练相比,视感知觉训练对于立体视功能的重建效果在术后1个月就可以显现出来,且远期效果也较为理想[4]。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眼位控制情况在早期差别不大(P>0.05);术后6个月,视感知觉训练组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为(84.03±3.26)、垂直偏移为(13.63±3.15),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的知觉眼位水平偏移为(98.63±5.23)、垂直偏移为(17.89±4.15),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两组的立体视功能变化在早期差别不大(P>0.05);术后6个月,视感知觉训练组的远立体视功能为68.00%、近立体视功能为(2.03±0.06)s,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的远立体视功能为52.00%、近立体视功能为(2.25±0.08)s,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共同性斜视患者的训练方案中,视感知觉训练的整体效果要明显好于传统双眼视觉训练,对于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可以更好的获得眼位控制,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对于重建立体视觉功能有着重要意义[5]。
        综上所述,视感知觉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显著,能够更早的重建远立体视功能,提升了治疗稳定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孟昭君,付晶,赵博文,张容菡,李蕾,褚航. 训练方式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者眼位控制及立体视觉功能重建的影响[J]. 眼科,2020,06:421-425.
[2]楚瑞雪. 共同性斜视术后双眼功能训练对患儿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恢复的影响[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12:38-39.
[3]刘彦芳,林萍. 脑力影像网络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术后患儿双眼视觉功能恢复的影响[J]. 国际眼科杂志,2018,06:1166-1168.
[4]闫春妮,郅瑛,王昞,阎丽,褚航,程丽娜,赵琪. 成人共同性斜视术后行视觉短期可塑性训练对双眼立体视功能建立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1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