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峰 龚昌锋 王应东
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76
摘要:砌体工程作为建筑工程中的主要分部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专业之间的穿插和配合,砌体施工内容主要包括构造柱,圈、过梁,反坎以及机电管线洞口预留等,但在施工过程中各专业提资均仅考虑本专业需求,因此经常导致现场返工和拆改。为了提高砌体结构施工的质量和效率,采用BIM技术进行砌体工程综合排布,通过模拟施工工艺,三维技术交底等应用,达到一次质量成优,减少施工工期,节约材料的目的。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BIM技术在砌体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十分有必要。基于此,文章将BIM技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其在砌体工程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BIM技术;砌体工程;施工建设
1 砌体工程概况
某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3540m2,建筑高度是24.6m,地上四层,局部地下一层,以框架结构为主要结构类型,其中四层影院单层层高10m。此工程项目是公司BIM应用试点示范工程,需对BIM技术进行合理运用,砌体工程是此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在合理运用BIM技术的基础上,即可确保砌体施工的精细化。
2 BIM技术应用于砌体工程施工中的必要性阐释
砌体工程施工期间引入BIM技术,能够明显改善项目建设效果,为优化施工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1 传统模式二次结构砌体缺陷明显
首先,使用传统砌体砌筑工艺对于施工作业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若对此施工工艺不了解,选择刀切砖的方法很容易影响砌体工程的质量,且浪费现象严重,无法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其次,传统CAD砌体方案在排布方面相对困难,主要由总工程师负责完成,时间消耗较长。
再次,传统的技术交底主要包括工程项目施工方案与CAD排布立面图纸,很难对设计意图形成深入了解,对于设计图纸中的错漏也无法及时发现。
最后,施工场地相对狭窄,材料堆放困难。长期以来,总包会结合分包制定的材料计划单采购,分包为不影响施工进度,会在第一阶段材料计划单中增加工程量,进而在施工现场内堆放大量砌体砖块,增加了二次倒运的费用支出,且运输材料期间也会出现损耗。
2.2 砌体工程设计得以深化
第一,通过对BIM软件的应用能够针对二次结构墙体进行方案排布,使得施工作业人员直观地了解墙体效果,并且领悟图纸的设计意图,对于施工作业人员的要求也并不高。另外,非标准砌块事先在加工厂已经完成加工可直接用于砌筑,不仅节省时间也节省人力,材料浪费情况明显缓解。
第二,在BIM软件运用的基础上合理排布砌体方案,较之于传统形式,方案准备阶段的时间显著缩减。
第三,借助BIM技术的可视化功能能够对施工图纸描述模糊的问题予以解决,便于查漏补缺。
第四,结合砌体排布的方案制作材料明细表,可实现分区域对砌块的需求量进行统计,且保证标准砌块的定点与定量投放。而对于非标准砌块,需在加工厂进行集中加工以后投放,进而缩减二次搬运的费用支出。
3 砌体工程中BIM技术应用过程
3.1 BIM技术应用的原因
本工程砌体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量大,砌筑形式多变,墙体留洞数量较多、尺寸多、标高多,运用传统的施工方式与现场管理条件难以实现精细化,导致施工现场对原材料切割的随意性较大,较普遍的存在着严重浪费、损耗的现象。运用BIM模型对砌块进行排布并精确计算各部位砌块用量,限额购料、确保砌块点对点运输、减少砌块浪费及建筑垃圾。
3.2 BIM技术深化设计流程
本工程作为BIM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结构、建筑、机电等BIM模型均由设计单位提供。设计单位提供的BIM模型中只有墙体整体模型,没有砌体砖、灰缝、构造柱、圈梁、过梁等具体位置。在设计单位提供的BIM模型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对BIM模型进行细化、补充、完善。
深化设计后的BIM模型能够指导现场砌体施工。
3.3 各相关专业系统碰撞检查确定预留洞口
首先各专业自行进行设计优化,如机电管线进行综合排布、碰撞检查,解决专业内的冲突问题,然后将各自优化好的机电模型和建筑模型再进行进行碰撞检查,确定砌体墙体需要预留洞口的位置、尺寸。传统施工方式,施工人员按照CAD建筑图纸砌体墙标注的洞口尺寸和位置进行砌筑、留洞,后期进行管道、桥架施工时,因为各种管线碰撞,需要修改高度、位置,需要对已砌筑墙体进行部分拆除,严重影响砌体墙的安全和质量,同时拆除墙体产生的垃圾也造成了材料浪费和环境污染,不符合“四节一环保”的要求。通过BIM模型优化,确定留洞的位置准确,并检测砌体与管道的碰撞,解决了后期管线安装时二次开洞破坏墙体的问题。
3.4 建立构造柱、砌体墙模型
根据图纸和规范要求,建立Revit砌体墙族和构造柱族。由于墙体厚度不同,会出现多种截面尺寸的构造柱,而且构造柱按照十字形墙体、转角墙体、J字墙体、端部墙体等部位,分为多种构造柱族形式。通过建好构造柱族及族参数的设置,通过调整参数完成构造柱深化,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设置标准砌块、非标准砌块等参数,依据砌体砌筑的规范要求,建立砌体墙族文件及设置族参数,通过参数调整布置墙体。
3.5 智能化布置排砖
运用BIM技术,通过设置构造柱、过梁和砌块参数,对需要排砖的墙体进行布置,完成砌体排布。然后对已经排布好的墙体,进行检查。三维的砌体模型,直观展示了砌体及构造柱的位置尺寸。
3.6 材料用量,精细化管理,降低损耗
根据优化后的模型生成材料明细表,材料明细表包含各种材料的型号、数量、长度等信息,为后期施工提供材料进场依据。并且可以准确的分时段、分楼栋、分层、分施工段统生成材料明细表,现场施工人员按照材料明细表对砌块集中进行切割,既提高了切割的效率和精准度,又杜绝了现场施工砌块切割随意的现象,减少材料的损耗和浪费,最大化的利用了资源实现了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
3.7 三维技术交底及导出施工图纸
在砌体施工之前,通过BIM技术进行施工过程的三维展示,有利于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的难点,辅助方案交底,形象生动,保证了施工质量。对深化的砌体模型进行排砖图导出,现场施工人员按照排砖图施工,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的验收管理人员,依据排砖图对现场砌体进行验收。
4 BIM技术实施效果评价
4.1 进度方面
利用BIM技术统筹策划,砌筑简单,施工效率高。
4.2 质量方面
通过优化排布,消除了不满足规范要求的砖块,错缝更加工整美观。排砖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审核、砌筑、检查的闭环质量管理模式。提高了总包单位对劳务分包单位的管理效率,施工质量自然提高。
4.3 节材方面
在砌体工程施工之前运用BIM技术进行优化排布,提前统计每个区域的砌块用量,确保精确投放,减少二次搬运。最主要的是总包单位可以实现对劳务分包单位的统筹管理,将砌块的利用率最大化,不会出现施工队伍为了追求进度,浪费材料的情况,最大程度的节约材料。
5 结语
此次BIM应用,最大的体会就是管理思维和方式的创新,BIM技术就是平时不愿做或者做不了的事情,用软件高效代替认为繁琐的流程,做到流程简化,规范流程,在满足效果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解放劳动力,真正让企业离精细化管理更进一步。相信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应用,会探索到更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戴路,武超,周晓帆,等.砌体工程综合排布的BIM应用[J].建筑,2017(18):78-80.
[2]王志珑,彭飞,梅晓丽,等.利用BIM技术进行二次结构深化设计[J].施工技术,2016,45(6):49-52.
[3]蔡丽婷,贺成龙,李子园,等.基于BIM的砌体结构施工工艺模拟[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270(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