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期   作者:王永锋
[导读]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寻找预防再出血的方法。
        王永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寻找预防再出血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9月到2020年9月我院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共计50例,比较发生再出血(研究组25例)和未出血组(对照组25例)的出血量、入院时血红蛋白浓度、血尿素氮浓度、是否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等资料差别。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再出血风险因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18年9月到2020年9月我院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共计50例,比较发生再出血(研究组25例)和未出血组(对照组25例)所有患者均诊断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脑出血等意外者。
        1.2 治疗方法
        在内镜下局部生理盐水冲洗,圈套器去掉血痂部分,将出血点暴露在视野范围内,在内镜下套扎止血,确定出血点后,推进止血夹确切止血;在溃疡四周注射1:10000的肾上腺素,注射1-2ml,总量8-10ml,在血管残端注射处使用1%的硬化剂。处理完毕后,内镜下观察3-5min确定无再出血时,停止手术,禁食24h,使用抑酸药物,纠正电解质,48h后以流质食物为主。根据患者胃管抽出液的性质、体征、呕血、黑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指标判断是否再出血;1周内未再次出血则认为出血停止,若发生再出血在进行胃镜检查并止血。患者48h的出血量≥1000ml立即行外科治疗。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危险因素。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出血量、血小板、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出血(研究组25例)和未出血组(对照组25例)见表1。

        2.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发生再出血为自变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3讨论
        消化内镜治疗能够直观观察患者消化道病变情况,迅速明确出血部位,清楚掌握出血状况,目前临床应用已相当广泛,成为了治疗非静脉曲张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消化内镜治疗后容易发生再出血,大大增加患者死亡率。研究发现患者出血性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低血红蛋白、出血量大以及高尿素氮是消化内镜治疗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血红蛋白、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可见不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4结束语
        本研究比较发生再出血及未发生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性别以及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组与未出血组在出血量、血小板、血尿素氮、血红蛋白水平、活动性出血情况、休克例数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将有显著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纳入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经其他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血小板、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行消化内镜治疗后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与国内外研究一致。
        参考文献
        [1]于波.消化内镜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治疗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3):86-87.
        [2]张阳,吕宜光,郭启阳,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7):59-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