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宇珂 任劲松
江阴市中医外科医院 江苏江阴 214400
摘要:本文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进展进行了阐述,结合笔者自身临床心得体会,归纳分析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特点
关键词:下肢静脉性溃疡、外治法、中医
下肢静脉性溃疡(Venous leg ulcer,VLU)是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中医称之为“臁疮”,俗称“老烂脚”。此病经久不愈,抑或愈合反复发作,继发感染则溃疡化脓,损伤血络则溢血不止,损伤筋骨则形成慢性骨膜炎,少数病人可因缠绵多年不愈而导致岩变。西医治疗本病多集中在防止疮面感染和对创面进行保护、外用生长因子等措施上,总体疗效不理想。而本病则是中医外科诊治的优势病种之一,有较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经验。笔者运用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内服和外敷相结合的方法,去弊创新,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疗效,特总结报告如下
【病因病机】
本病起因为站立过长时间或负重过度,导致小腿筋脉横解,瘀阻脉络,肌肤失养,瘀久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1]。
国内知名学者唐汉钧教授等认为本虚、瘀滞及腐变是臁疮的主要发病因素,其病机演变为“始于虚,变于瘀,坏于腐”[2]。“虚”是因,虚之为病多由于禀赋不足、脾胃虚弱;“瘀”是病理基础,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久则成瘀;“腐”为果,瘀久蕴热,至皮损肉烂筋腐。反之,“腐”至肌肤、经脉溃腐损伤进一步加重“瘀”,瘀腐日久,津液亏损,又进一步加重“虚”的程度。在临床治疗上紧紧围绕虚、瘀、腐这三个方面,屡有良效。
【辩证论治】
1.内治法:
1.1 气滞血瘀证:
主证:疮面腐肉不脱,干结,苍白,周围皮色暗,黑肉芽色淡;四肢觉沉,舌淡紫,或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生新;方药:柴胡疏肝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1.2 湿热下注证:
主证:滋水淋漓恶臭,疮面腐暗,小腿青筋怒张,红肿疼痛,局部发痒;常伴口渴、便秘,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方药: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
1.3脾虚湿盛证:
主证:滋水清稀,无异味,早宽暮肿,局部漫肿,体倦乏力,食少,舌质淡,苔腻,脉濡弱。
治法:健脾祛湿;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1.4 气血俱虚型:
主证:病程日久,形体消瘦,坏死物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少,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2.外治法
外用药是治疗臁疮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治疗本病的特色,外敷药能直接通过接触皮肤,经皮渗透进入肌肉层,其治疗准则是: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活络止痛[3]。
2.1 初期:(1)红肿热痛者,用金黄膏清热解毒,散瘀止痛。(2)红肿作痒周围伴发湿疹者,用青黛膏敷贴,或以青黛散扑之,收湿止痒、清热解毒。(3)破烂滋水,溃脓,腐肉不脱者,用九二丹摻后,再以金黄膏盖贴,清热解毒、提脓祛腐。(4)疮面有污秽坏死的坚硬基底,或复以枯萎色泽的肉芽,分泌物恶臭的,改九一丹为八二丹或七三丹,祛除污秽或坏死组织,溶解坚硬的基底和肉芽、脓性分泌物。对升丹过敏者,可改用黑虎丹或青八宝丹。此期换药周期视分泌物多少而定,一般5-7天换药一次,分泌物较多者3-5天,红肿疼痛或滋水恶臭者每日一次。
2.2 后期:(1)疮面红润呈颗粒状肉芽,仅有浆液性渗液者,掺生肌散后用白玉膏盖贴,生肌收口。(2)疮面尚有残留腐肉者,用九一丹,红油膏外敷祛腐生肌。
(3)胬肉外翻,突出疮外者,先用平胬丹平胬,待胬肉去尽后再用生肌散、外盖白玉膏(宜薄),此期换药周期宜长,一般可7天换药一次。
【现代中医文献临床经验】
现代中医对本病内治法的分型和用药虽然各有差异,但大多围绕“瘀、腐、虚”这三者病因病机的侧重而分,仅分型粗细不同而已。刘明[4]等认为中医症候特点与溃疡病因诊断有密切关系,较有新意,他认为分为4个证型:湿热下注型,多指单纯静脉性溃疡;血瘀湿盛型,多见于合并淋巴水肿者;气虚血瘀型,多见于合并肢体动脉缺血性疾病者;气阴两虚型,合并糖尿病者多见。同时,现代各医家对本病的外治疗法阐述也较多,有各种剂型的中药外敷法、针灸疗法、熏洗疗法等,但阐述较好的还是中药外敷法,如康氏[5]应用愈疮散治疗60例下肢溃疡患者,治愈率50%。严洪初学者[6]应用长皮膏对137例下肢溃疡患者进行施治,最终溃疡面全部愈合。刘明等[7]使用自制凉血散瘀软膏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90例,总有效率96.7%,以上各外治方虽组方各不相同,但都基于病因病机中“瘀”为根本,故各方均以乳香、没药、丹参,红花,鸡血藤等活血化瘀为主,再加入轻粉、锡类散等药配伍,通过临床用药观察,确实疗效显著。
【个人诊治体会】
本病经久不愈,或虽经收口,每因损伤而诱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治疗过程漫长,患者依从性差,疗效更受影响。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对前辈临诊经验的总结,谈体会如下:首先,本病应该内治和外治相结合,标本兼治,才能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内治法证型多样,但“补虚祛瘀”是治疗大法,且贯穿始终,补虚则侧重补肾及脾胃,久病及肾,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之源,且脾主肌肉,脾胃旺则元气足,所以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是笔者常用方剂。
其次,应积极对因治疗,要嘱咐患者注意患肢抬高,减少静脉压力,改善局部营养状况,瘀化则生肌。对久站久立患者,则佩带弹力绷带,一则改善静脉回流,再则对患肢皮肤有一个较好的保护,避免二次损伤。弹力绷带一般同时配二卷,并教会患者正确的佩带方法,以备患者自行在家中更换、清洗,一般晚上放松,早上起床佩带,从踝部上方往上缠绑弹力绷带至腘窝部,呈叠瓦状,均匀平服,稍紧。
还有在换药的周期上,笔者的体会是宜长,不宜过短,一般滋水渗液不多时,可5-7天更换一次敷料,渗液较多者,也是3-5天换药一次,一则此病治疗周期长,如果换药频繁,不利于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导致依从性变差,治疗失败;再者,减少换药次数,也就减少了操作时消毒剂对创面的机械、化学损伤,同理,每次换药时,用碘伏纱布轻柔地擦去表面的渗出液即可,不要为追求创面的无菌而反复用消毒剂擦洗消毒。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适当的“偎脓”有利于祛腐,有利于生肌。有研究表明[8],经外用中药“偎”出之脓,是血浆内各种成分自血管内向外渗出的物质,其中包括大量的蛋白质和白细胞,这类渗出不但能稀释毒素,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而且可以刺激创面四周上皮生长。最后,在换药的同时,要多注意创面及四周皮肤有无湿疹表现,因为创面敷贴时间长,再加上滋水刺激,很容易产生湿疹。而一旦有了湿疹,创面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所以要及时发现、及时外涂青黛膏,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涂,渗出明显者,可予2-3%硼酸溶液或10%黄柏溶液湿敷。待湿疹控制后再恢复正常换药。
【参考文献】
[1]李曰庆主编,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12;(8):312-313
[2]唐汉钧,张士云,程亦勤等。复黄生肌愈疮油膏对减少慢性皮肤溃疡瘢痕形成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8(8):26
[3]王永炎,王沛主编,今日中医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249-252
[4]刘明,候玉芬,程志新等,静脉性溃疡及多因复杂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2):128
[5]康煜冬,愈疮散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临床及实验观察[J]。北京中医,2000(2):31
[6]严洪初,王玉松,长皮膏治疗体表慢性溃疡137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4):4
[7]刘明,张玥,李春梅,外敷凉血散瘀软膏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研究[J]。中医外治杂志,2005,14(3):13
[8]天津医院骨科,临床骨科学,创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