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趣味与深度,增强名著导读实效

发表时间:2021/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1期   作者:高卫东
[导读] 经典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中外名著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然而,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经典读物的阅读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许多不足。对此,教师需要深入教学实践,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构建“课外阅读”“自读”“教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

高卫东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第四中学  山东  德州  253500
【摘要】经典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思维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中外名著进入初中语文教材,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然而,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经典读物的阅读效果并不理想,还存在许多不足。对此,教师需要深入教学实践,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构建“课外阅读”“自读”“教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三位一体;教学实效;趣味与深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15-01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广泛阅读经典著作,他们就能获得丰富的书面语言材料。泛读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在教育部编写的语文教材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对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对名著的阅读缺乏兴趣,与名著有距离感,对名著的内容不能有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时的兴趣和深度呢。
        一、有效导读,引发学生兴趣
        名著多为篇幅长、内容深的“大部头”,为了使学生顺利阅读,我们需要在课堂上开展专门的阅读指导活动。既然老师要求学生花时间阅读一本书,就应该让学生了解它的可读性,激发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好奇心,而不是只告诉学生书名。有的学生习惯于阅读短篇小说和零碎的信息,缺乏阅读整本书的素养,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掌握故事提纲能力差等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结合内容和方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
        以教材中推荐的《水浒传》为例,教师制作了PPT,从三个方面介绍本书的内容。一是故事情节,说明《水浒传》描述了梁山英雄起义从兴衰的全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书中所描写的108位英雄中的主要人物。学生对人物的介绍一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还提供了图片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结构,使用多媒体设备显示《水浒传》的目录页,让学生在观察目录的过程中认识章回体结构。三是语言,教师先和学生一起欣赏“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片段中的部分文字,认识本书是用白话文写成的,文字简练,且叙事时善用动词,富有画面感。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可以使用什么方法来阅读、解析这本书。一些学生建议通过仔细阅读章节名称来预测章节内容,通过绘画来掌握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学生演讲结束时,老师将提供补充资料。通过对经典的介绍,使学生有了知识和兴趣的基础,对经典的内容有了好奇心,从而能够更加主动地阅读课文。
        二、专题讨论,拓展阅读深度
        1.结合教材内容生成专题。用于讨论的专题应契合文本内容,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方面教材已经给出了许多实用的提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参考教材提示生成专题。以《儒林外史》为例,教材给出的提示侧重于“故事”和“讽刺艺术”两方面,于是教师生成了专题“探究讽刺性故事,分析讽刺手法”。该专题将两个鉴赏要点融合了起来,便于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探究。上课前,学生们分组工作。每个小组从书中挑选一个故事进行探讨,并写一篇简短的演讲,其中包括故事摘要和评论提纲。


学生们一起讨论和确认自己的想法,然后一起修改和完善演讲内容,为即将到来的主题讨论做准备。
        2.激活课堂互动氛围。专题讨论活动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密切交流的互动平台。每组学生都在课前准备了发言稿,付出了一番努力,因此教师要给予每组学生表现的机会。教师将讲台让给学生,让每组选派一名成员陈述本组研究结果。如某组学生探究了“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这个故事,指出这个聚会荒谬无聊之极,却吸引了一干名士前来捧场,传达出讽刺意味。这一故事在刻画人物时使用的一些语言褒贬相杂,“怪模怪样”与“雍容尔雅”“俊俏风流”等词并列,读来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一组学生探究了“遵制丁忧”的范进去汤知县处“打秋风”的故事,指出本处未着一词讽刺,只用一个饮食上的细节,讽刺了范进的虚伪。各小组轮流讲故事和做出评论。这样学生便能够了解不同的故事和独特的见解。在专题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碰撞思维,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
        3.实施差异反馈与评价。在经典阅读专题讨论中,教师的反馈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的点评切中要害,充分关注学生,就能提高学生勤奋读书、勇于表达的素质。在反馈和评价中,要遵循差异化原则。如针对讲述“名士大宴莺脰湖,侠客虚设人头会”这一故事的小组,教师这样评价:“你们读得非常仔细,表明你们在课后下了许多工夫,这一故事传神地刻画出了名士的迂腐可笑。”针对讲述范进“打秋风”故事的小组,教师给出评价:“你们选择的故事很有代表性,传统的饮食礼仪中寄寓了一些文化内涵。范进只关心餐具的材料,却不忌口,说明他其实只看重表面。”每次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可先适当点评,再请下一组的学生来展示,以起到总结归纳、激励学习两方面的作用。
        三、成果展示,深化读书体验
        1.展示读书笔记。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结果的平台,加深他们的阅读体验,每月进行一次阅读笔记展示,并利用教室后面的阅读角展示学生的阅读评论。这样可以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笔记本是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和进步的见证。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这些笔记,然后让学生根据阅读笔记的写作质量来评价本月的“阅读之星”。激励机制的引入可以使学生更加努力地阅读名著。
        2.分享语言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积累语言材料是教师的重要目标之一。老师专门组织了“每日一句”活动,教室的黑板上设立了一个专栏。学生们被要求按照学生人数的顺序依次写出他们最近读到的精彩句子。如一名学生读过名著《简•爱》后,在黑板上写下:“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在学生写下自己积累的句子后,老师还为他们提供了两分钟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有形的活动成果展示,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带来的充实感。
        总之,学生不仅要学好教材文本,还要多接触教材之外的语言文字素材,以真正发展语文素养。教师可基于导读、讨论、展示三大模块开展名著阅读教学,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在阅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姗.初中语文名著导读艺术探微[J].初中生世界,2020,(20):29-30.
[2]杨婷.激活阅读意识感知名著魅力[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09):16-18.
[3]余斐.用项目化学习撬动初中整本书的深度阅读[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19):26-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