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凌云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医院,重庆市巫溪县,405800
摘要: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肌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力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接收的9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以及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早期盆底肌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水平以及盆底功能障碍情况。结果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整体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FDI-20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肌训练可进一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缓解盆底功能障碍。
关键词:功能性电刺激;早期盆底肌训练;盆底肌力;盆底功能障碍
妊娠及分娩是女性特殊生理过程,期间由于重力作用以及盆底肌牵拉、损伤,部分产妇产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出现尿失禁、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会影响产后康复。对于盆底功能障碍者通常需要指导其进行早期盆底肌训练,使其盆底肌功能逐渐恢复。另外,通过功能性电刺激可进一步增强盆底肌肌力[1]。我院对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46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采取了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肌训练,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7月~2020年7月间接收的92例产妇设为研究观察对象,选入患者均符合盆底功能障碍诊断标准[2],为首次自然分娩,对于本次研究已知情。排除会阴切口愈合不良者;生殖系统感染者;泌尿系统感染者;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者;认知缺陷或精神障碍者。以上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分为研究组(n=46)以及对照组(n=46)。研究组年龄为21~35岁,平均(26.78±3.44)岁,孕周为37~42周,平均(39.31±1.23)周;对照组年龄为22~34岁,平均(26.11±3.12)岁,孕周为38~42周,平均(39.26±1.19)周。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指导两组产妇进行早期盆底肌训练,产后7d便可指导患者开始训练。让产妇平卧于床上,将双腿打开,全身保持放松,指导患者均匀吸气、呼气。当患者彻底放松后,将双腿屈曲分开。吸气时让产妇收缩肛门及尿道,每次5~6s,持续25~30min,3次/d,坚持训练8周。
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选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前先让患者排空膀胱,保持半卧位。放松臀部肌肉以及大腿内侧肌肉,大腿保持外展外旋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置频率(50Hz~80Hz)。电流大小以产妇感受到肌肉强收缩,但未出现疼痛感为宜。先进行电刺激15min,促使患者盆底肌群收缩,使其逐渐恢复本体感觉,再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锻炼。结合生物反馈仪屏幕输出的压力波形,确认产妇盆底肌肉收缩锻炼状态,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尽可能避免腿部、臀部以及腹部肌肉参与。每周进行3次,持续8周。
1.3观察指标
以会阴盆底肌力测试法对患者盆底肌力进行评估,分为0~5级,0级:无收缩;1级:存在轻微颤动,无法持续;2级:轻微收缩但并不完全,可持续2s,完成2次;3级:能够完全收缩,但无对抗,可持续3s,完成3次;4级:可正常收缩且存在轻微对抗,可持续4s,完成4次;5级:可完全强力收缩,且对抗正常,可持续5s以上,完成5次[3]。通过盆底功能障碍量表(PFDI-20)对患者盆底功能障碍作出评价,量表共20个项目,每项记为0~4分,总分越高说明患者盆底功能障碍越严重[4]。
1.4统计学分析
以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数据以通过SPSS17.0完成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比较
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整体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情况比较[n(%)]

2.2两组患者PFDI-20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PFDI-20评分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8周后,研究组PFDI-20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PFDI-20评分对比(x±s ,分)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3.讨论
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可指导其进行早期盆底肌训练。通过持续性的训练,能够逐步强化产妇盆底肌肉群控制能力,并增强盆底肌肌力,使其盆底功能逐步恢复,有利于缓解其尿失禁、慢性盆腔炎等症状。但部分患者无法根据训练内容主动收缩盆底肌,即便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盆底肌功能恢复并不理想。
本次研究当中,研究组采取了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肌训练,结果表明经过治疗后,研究组盆底肌力整体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报道结果一致[5]。且治疗后研究组PFDI-20评分要低于对照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借助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实现治疗。通过轻度、不同频率电流对产妇盆底肌产生刺激作用,使之能够有节奏地进行多次收缩,可加速肌力恢复速度。在电流刺激作用下能够激活周围组织损伤神经,促进其节律收缩,让盆底括约肌获得被动锻炼。同时能够加速盆底肌弹性恢复,强化其支撑能力以及尿控能力[6]。再配合生物反馈治疗仪能够充分掌握盆底肌肌电图、压力曲线等,客观反映出盆底肌实际收缩情况,然后再给予针对性的指导,逐步优化训练方法,形成反射,进一步改善盆底功能。
综上所述,功能性电刺激联合早期盆底肌训练可进一步改善产后盆底肌力,缓解盆底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春梅,王毅,谢筱娥,等.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和Kegel训练治疗自然分娩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04):796-799.
[2]庞海霞,孙静莉.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1,33(01):76-78.
[3]郭巧燕,王丽.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J].哈尔滨医药,2019,39(06):570-571.
[4]辛菊香.功能性电刺激配合早期盆底肌训练在产后盆底肌力恢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3):116-117.
[5]安莉,刘书霞,董艳,等.盆底手法按摩联合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22):5155-5159.
[6]韦筱梦.电刺激与生物反馈康复治疗对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疲劳度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07):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