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市石化医院 安徽安庆246001
摘要:目的:对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内固定治疗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创伤骨科患者,本次实验在2017年1月初开始实施,正式结束时间为2020年12月,实验对象共计120例。随机编号结果的奇偶性为本次实验的分组依据,对照组患者编号为1、3、5...,实验组患者编号为2、4、6...。对照组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评分及髋关节评分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数据相比后者较低,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55.2±6.6)分及(32.2±6.5)分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86.8±5.2)分及(60.6±5.5)分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髋关节评分,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差异较为凸显,(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价值高于内固定治疗,其在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髋关节评分、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方面作用较为突出。
关键词:创伤骨科;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前言: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出现几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以往工作中,临床上通过内固定治疗的方式对创伤骨科患者进行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民众健康意识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人工髋关节治疗效果成为创伤骨科医护人员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因此,对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内固定治疗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在迫在眉睫的。参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实验的创伤骨科患者人数为120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本院就诊的120例创伤骨科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患者年龄集中在60岁至81岁之间,(70.6±4.7)岁为中位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63±2.61)小时,男性人数为32人,共计28例女性患者,实验组患者年龄集中在61岁至83岁之间,(70.8±4.9)岁为中位年龄,受伤至入院时间为(3.49±2.55)小时,男性人数为33人,共计27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基础信息差异微小,资料可以用于比较(p>0.05)[1]。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内固定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在术前对患者使用抗生素,并监测患者的临床指标,确保患者能够满足手术的要求。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仰卧位,依据患者病情确定切口位置,对患者病情进行探查,在重建关节面后实施缝合,并注意抗感染处理,保证手术的效果。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实施过程中,患者应保持侧卧位,将手术部位选择在患者髋关节后外侧,对股骨颈残端进行处理,并取出股骨头,通过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对切口进行缝合,实施抗感染处理。手术结束后三天,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下床,并接受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均接受相同水平的护理服务。
1.3判断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疼痛评分及髋关节评分进行分析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
在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相关数据较多,主要以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为主,为了便于分析和对比,将所有数据纳入计算机中,并使用计算机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整理,在表达计数资料的过程中使用百分比完成,数据检验采用X2完成,而计量资料的表达的过程中使用标准差(±)完成,采用t完成数据比较。如果数据比较时存在明显差异,就说明(P<0.05),有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
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96.67%及85.00%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及实验组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人数分别为9人及2人,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差异较为凸显,(p<0.05)。见表1。
.png)
2.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
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55.2±6.6)分及(32.2±6.5)分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高,差异较为凸显,(p<0.05)。
2.3两组髋关节评分
对本次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86.8±5.2)分及(60.6±5.5)分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髋关节评分,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差异较为凸显,(p<0.05)。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表现相比内固定治疗更加理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时间较短,而且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较小,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时间较短。共计120例创伤骨科患者参与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实验,目的是对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内固定治疗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3]。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对照组及实验组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人数分别为9人及2人,96.67%及85.00%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两组组间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全面的分析,(55.2±6.6)分及(32.2±6.5)分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高,两组组间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对本次实验进行深入的分析,(86.8±5.2)分及(60.6±5.5)分分别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患者髋关节评分,组间数据相比后者较低,两组组间数据有着较大的差距(p<0.05)。实验结果显示,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应用价值高于内固定治疗[4]。
本次实验表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提高创伤骨科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髋关节评分、降低患者疼痛评分方面有着十分理想的效果。医护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作用及优势,并积极在创伤骨科患者治疗过程中加以尝试和实践,以此提高医护工作开展水平,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杜庆钧,林勇,黄明光. 分析创伤骨科中的人工髋关节治疗技术及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3,5(01):24-25.
[2]王宁. 创伤骨科中应用人工关节治疗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 中外医疗,2020,39(30):84-86.
[3]殷平峰. 观察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应用于创伤骨科中的临床效果[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1):64+68.
[4]周士进. 人工关节治疗技术在骨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2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