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春芬
(保山曙光学校,云南 保山 678000)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已成趋势,出现了不同的教学模式,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变通,避免“生搬硬套”。本文结合我校推行的问题引导教学“十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浅谈如何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平衡点,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效课堂 问题引导 十环节 构建
1 引言
高效课堂更多体现的是教学实践的创新,而不是有效教学改革经验的“集装箱”。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建构适合学生、适合教师、适合情境、适合内容的有效教学模式。选用教学模式时要量体裁衣,本文结合我校推行的问题引导教学“十环节”高效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以下从教学十个环节来谈一谈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2 “十环节”高效课堂的构建
2.1 用“旧”承上启下,温故知新
课前检测分为复习检测和预习检测两个部分,是对复习和预习的结果进行反馈。复习检测是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学习新内容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回顾,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复习,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引出新的问题,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思考的状态,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作用。预习检测能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对本节课内容有初步的认识,通过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学生的预习情况的展示,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调整教学计划。预习检测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联系生活生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也不能超出学生学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产生疑惑,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2.2 用“导”产生好奇,激发兴趣
教师在导入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的衔接,也要注重兴趣的激发,既要注重创新导入的形式,也要注重提升导入的效果。不仅要与旧知识衔接紧密,又能引出新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学生在该“导”环节中学习兴趣随之被调动起来,求知欲望强烈,为整个课堂的高效学习打下了基础。
2.3 用“问”主导教学,创设情境
问题教学是培养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提问题,还要能提“好”问题。问题要为解决当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为解决一节课的重点或难点而设置。在大问题下设置有梯度的小问题串,体现层次性、导学性、创新性等原则,且要根据学情设置难度相当的问题,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达到“弹无虚发,颗颗中靶”的效果。问题设计要要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引发学生思维,且注意问题宜少而精。问题设置是将问题意识、学生探究、课本知识、时代背景、教师导引等因素多维结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与师生互动三者的有机统筹。
2.4 用“思”培养独立思考,启发智慧
当学生对知识思考越深入时,他们对知识记忆就会越深。有问则思,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进入了高度受激的状态,智慧和灵感往往随之而产生。
教师在提出大问题后,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应用学案中的小问题串引领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这样,在“思”环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启发学生智慧。
2.5 用“动”引导合作交流,提升科学素养,活跃课堂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是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拥有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上台表演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这里阐述他的观点、施展他的才华、展现他的魅力。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着,辅助者,组织者。师生互动才能产生高效,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使之积极地与教师互动呢?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认真备课,设计一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的师生互动环节。
2.6 用“展”碰撞思维火花,体验成功喜悦
在“展”环节应该展示具有典型性的学习成果,对于有争议的知识点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对于比较出彩的给予表扬并由学生本人讲解思路过程。好的课堂设计也是学生展示的关键。让学生积极发言,展示自己通过探究所得到的结论以及发现的新问题,教师不断给予鼓励或者小奖励。以“展”活跃学生思维,以“展”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高效学习,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这样的“展”让课堂呈现出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
2.7 用“评”提取信息,构建知识框架
“评”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再撰写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根据经验及学科、学情特点,深入地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预测对该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原因,在课堂中充分关注学生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对重难点的理解度,准确地给予评价总结。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拓展学生思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从大、广的角度来看问题,提升他们分析、概括、总结的能力。
2.8 用“题”巩固延伸,承上启下
通过例题及变式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活化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达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地理解规律的目的;同时教师可以随时得到有关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借以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程。在已经巩固的基础上,再通过变式练习,达到提高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将初中物理知识形象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9 用“测”内化知识,反馈效果
目标检测是对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的一个整体的反馈和检测,是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有效手段。目标检测的题型要灵活多样,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3到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且题目要紧扣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般情况一个学习目标对应一道目标检测题。学生完成目标检测后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不需过多地分析题目,目的是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指明方向,这实际上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到底是不是高效率的课。
2.10 用“结”升华概念,画龙点睛
课堂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高校的课堂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文章,不但要有美丽俊秀的开头、丰富的内容,更要有精彩的结尾。课堂小结虽然占用时间不多,却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归纳总结式,提问式,形象比喻式,打油诗式,思维导图式等等。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课堂小结方式,使课堂知识概念得到升华、内化。
初中物理是每个学生步入物理殿堂的第一步,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去夯实日后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通过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理念,去构建高效的初中物理学习课堂,才能够既保证学生有一个坚实的物理基础,又能够保持学习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问题引导教学“十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真正从心底喜欢这门课程,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最终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杰.高效课堂读解的六个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10(12) .
[2]梁小帆 . 赵冬梅 . 庞元博 . 现代教学理念视域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探析. [J]教学与管理,2018 (10)
[3] 李季 . 初中物理“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探究 [J]. 西部素质教育,201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