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1/5/11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1年第03期   作者:李小雪
[导读] 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点拨思维,增加对作品的演绎来增加学生的感受。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街道第二中心小学      405400
       【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研究、阅读过程、专注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也才真正有效。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目标模糊
      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但是当前小学阅读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每一个课时要实现怎样的目标并没有客观的测量标准,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随意性,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对内容进行随意的解读,不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以及学生要达到的水平。
      (二)阅读基础不牢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基本上成为学生全部的阅读资源,学生的课余时间被各种各样的作业所占据,没有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并没有监督,没有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为只有经过不断地做题才能提高文本解读能力,提高分数。
      (三)阅读过程以教师中心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主要以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对阅读内容的解读结果,没有相对的自主性,学生对文本没有自己情感的投入,没有思维的分析,没有参与性的交流,学生对阅读产生陌生观,不会主动地去确定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阅读短板,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进行学习。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策略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发展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主体课堂,增加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参与性。例如,在《玩出了名堂》的教学中,学生看到黑板上的标题,对“名堂”产生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查找字典进行理解,在明确基本内涵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好奇。这时,教师没有采用直接的文本内容阐述,而是给学生三分钟时间通读全文,然后向同伴口述故事的内容,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在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文章分为若半个学习部分,小组自愿选择学习主题,与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习,一个小组学习主题是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的过程。学生首先根据列文虎克的方法动手制作显微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遇到问题并记录,然后不断进行尝试,在尝试中一个学生使用文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感受的基础上,将文本内容分成三个过程,显微镜制作成果、制作过程、具备能力。这节课是学生在好奇的基础上,自己阅读、分析,并产生扩展阅读计划。



       (二)专注学生思维,进行及时点拨
       阅读教学中只有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思考的状态,学生才能够对阅读进行主动学习,并进行阅读计划的设计。例如,在《一个小村长的故事》的教学过程中,教式首先通过播放一则寻人启事,让学生共同帮助消失的小村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播放小村长的图片,引导学生用词汇来把握小村长的关键信息。在把握村庄特征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转向“为什么小村长会消失”的问题上,开始了阅读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内容,但是因为没有一致的整理方法,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呈现出零散的特征。这时,教师通过动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树木变成了房子、工具、家具、柴烟,最后的图示使零散的内容得以规整。对于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内容上读到知识,裸露的土地无法抵御大风,大风带来了洪水,吞噬了村庄。但是,这个过程的时间跨度是比较大的,学生的情感并没有实际的感受,这时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感性认识,完成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情感升华。
       (三)增加学生对作品的演绎,促进作品的延伸
          阅读教学不仅是单一的文字阅读,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情境表演、角色体会等联系在一起,使隐形的文字内容更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例如,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文本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存在,而对话的感情只有在真实的交流情境中才能够进行体验。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采用文章的语言进行表述,但是需要用表情、语气、动作来表达语言的情境和各样的心情,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对文章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有了深刻的感受和认识。再如,在《桂林山水》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水的核心语言,学生在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用相似的语言表达你喜欢的景色,在不同景色中学会运用语言,也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精致。
          三、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也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多种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真实、有趣的情境,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四、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课改理念下,提倡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既要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评,也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评价语言,在教学中巧用评价,激发学生情绪,让课堂评价真正发挥其特有的魅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极大学生的阅读兴趣,积极主动地产生广泛性的阅读,产生对文章内容的主动分析。在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及时点拨思维,增加对作品的演绎来增加学生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