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玉鑫
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摘要:语文学科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学科,担任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精神,教师应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做好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研究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代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授课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
一、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形态
(一)传统文化知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引入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丰富,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第一,语言文字。语文是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语言文字即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汉字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汉字,每一个笔顺、偏旁都是历史的印记。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的变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中,也出现了汉语词类表和临摹欣赏颜体书法的专题。
第二,文化典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曾出现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流传千古的诗经,发人深省的史记。在学习《关雎》、《陈涉世家》和《<论语>十二则》时都会涉及到这些文化典籍。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典籍,发掘作品中蕴含的深刻道理,陶冶中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三,科技工艺。我国的科学技术也曾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到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科技发明、天文、地理、农业等方面。比如《陈涉世家》中“二世元年七月”,《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都涉及到了古代的纪年方法。
第四,文学艺术。语文教材中还涉及到丰富的文学知识,如我们特别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等的生平、特点和作品等,在学习教材中相关作品的时候可以一一介绍。对于“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建安七子”“大李杜”“小李杜”等常识,可以参考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基础适当挖掘延伸。
第五,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历久弥新的神话传说,都体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把民俗文化和神话传说引入语文课堂,学生也许会更感兴趣。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可以带领学生回顾“牛郎织女”的传说,并且引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
第六,建筑文化。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可以说位居世界前列,每一座建筑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比如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苏州园林》,成为苏州著名的标志;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至今也是著名建筑和旅游景点;《中国石拱桥》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第七,礼仪文化。中国是礼仪之乡,对人的称谓也是礼仪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谦辞和敬辞之分,称他人之父母为令尊,对他人称自己父母为家父。古人一般拥有名、字和号,《陈涉世家》中“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一句就涉及名和字。
(二)传统文化精神
精神是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然依托于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从中挖掘出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的归纳与总结,笔者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仕途坎坷、乐观坚定的精神。《论语》中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去走仕途。在学习与仕途联系到一起后,做官就成了人们学习的目的。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古人改变命运的机会。然而有考试就有落选,并不能人人如意。即便考上了,仕途也不一定一帆风顺,贬谪是很常见的事情,感慨仕途坎坷的诗作由此出现。从这一类的文章中能够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局势,同时也能够了解到这些文人墨客的心境。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不少这样的作品,刘禹锡的《陋室铭》和周敦颐的《爱莲说》写出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美好未来的期许的感情,他们坚持洁身自好,相信自有人来赏识。
其次,忧国忧民、舍身报国的忠君情怀。在古代,爱国则是爱君,君王代表着无上的权利,对君主忠诚则是对国家忠诚。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从古至今,有无数爱国人士,深深的担忧着他的君主与国民,怀有一颗赤子之心。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文天祥曾在《过零丁洋》中表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慷慨激扬,正气凛然,饱含爱国之情,令人动容。像这样的有识之士历史上出现了太多太多,因为有这样的爱国人士的存在,中国的古老文明才会如此绵绵不绝的延续下去。即使身处和平世界,爱国精神的教育仍旧不可缺少。
最后,深切感人、饱含真意的思亲之情。所谓思亲就是指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古代的交通和信息传递没有现在这么方便,远方游子的思亲之情就会很浓烈。即使在信息交流如此方便的当代,一个人在其他地方待久了也会不由自主地想念家乡的一切,以前看上去觉得厌弃的地方似乎也是那么的吸引人。思亲之情愈久愈浓,愈浓愈烈,烈到恨不得立刻回到家乡,回到有亲人在的地方,说一说家乡话,尝一尝家乡菜,即使自己在远方再累这时候也是幸福的。思亲之情古已有之,这是远方游子们都会出现又都很困扰的一种感情,于是出现了很多思念家乡的名作流传于世,读来令人感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和《秋天的怀念》等文章均涉及了这种感情。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的诗词歌赋、至理名言和人生感悟,可以说比比皆是。这些文章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为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从教材出发,立足教材,深挖教材,将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分析讲解。这也要求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将深藏于文章中的精髓发掘并传递给学生。教师不仅要将教材表面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更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隐藏内涵,使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只有不断带领学生咀嚼教材文章的更深层的含义,才能让学生渐渐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出师表》一文时,引导学生深刻感受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以及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通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了解作者,使文化与作品相融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每篇作品必定都饱含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时代基调,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注意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痕迹。教材中那些或华美、或壮丽的诗词歌赋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创作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细品其中的内涵。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穿过时间的河流,走到文章所描绘的背景年代,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和文化信仰等。只有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才能更好地从背景出发,理解文章本身所蕴含的魅力。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在进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查找苏轼当时的写作背景以及被贬的原因,并在课上对学生进行介绍。只有学生更好地了解苏东坡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章中旷达乐观的思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作者,才能真正理解其作品,并对其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有所领悟。
(三)穿插民俗,并与传统文化相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反映了中国不同区域的风土人情,也可以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实际教学相结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有助于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动机。通过这类课文的学习与课外的拓展,学生加深了对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习俗的理解,了解了各种传统节日、各个民族富有特色的传统习俗,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了解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则是反映不同地区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专题,《社戏》中赶庙会,偷罗汉豆等美食,这些都是学生喜闻乐见或能够欣赏的。在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到民俗文化的美妙,引发出他们对各种风俗的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理解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核,才能实现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思维碰撞。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养,立足于教材,挖掘出传统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学生真正爱上传统文化、爱上语文学习,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2]于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100-101.
[3]姜永宾.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J].文教资料,2019(13):66-67.
[4]余桂香.如何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与写作的融合[J].科普童话,2019(08):100.
[5]王维高.简析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名师在线,2020(3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