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对旅游文本翻译的影响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1/5/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55卷1月3期   作者:沈博
[导读] 当下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放松心情、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
        沈博
        (齐齐哈尔医学院病理学院,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1006)
        摘要:当下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享受生活、放松心情、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之一。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方面,我国都在不断的进行调整与发展,并取得一定成就,现阶段,我国依然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世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国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探讨基于文化差异视角下,对于旅游文本翻译的具体影响,并形成针对性的策略分析,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建议。
        关键词:文化差异;旅游文本;翻译
        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的旅游业整体取得了大的革新与进步,一方面,我国从人口出境旅游大国,转变为了入境旅游大国,另一方面,我国同时开展了从旅游大国转向旅游强国的发展步伐。实际上,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展业,而与此同时,入境游人数的不断攀升,促使旅游文化工作的开展面临新的难题,如何进一步满足旅客需求,实现文化差异上的有效融合,促使其旅游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的独特魅力成为了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影响分析
        文化差异对于旅游文本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其二是思维习惯的差异影响,其三是风俗习惯间的差异影响。
        (一)地域文化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我国很多旅游景点本身就是历经千年文化发展与传承形成的人文景观,旅客如果缺乏对于地域文化的了解,除了能够一饱眼福外,很难形成深层次的魅力层面的感受,因此,就需要进行旅游文本的翻译,来提升旅客对于文化特色的理解,但是基于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很多翻译本身的出发点与实际的效果之间相差甚远[1]。
        如对于地道美食,我们常常喜欢标榜其为“老字号”,来证明其多年传承的手艺、质量均为上乘,而在翻译过程中,就常常会出现“Old-line”这样的翻译,译为老牌的店,但实际上,在西方文化中,“Old”如果作为一个形容的开头来形成人或物时,往往是指其陈旧迂腐,毫无生气,因此这样的翻译反而取得了反效果。有的地方则会翻译成“long-established store or brand of merchandise”,虽然译为长期经营的品牌,但是并没有凸显出“老字号”的独特文化含义,简洁易懂,但缺乏个性[2]。
        (二)思维方式
        国内文化的思维方式倾向于螺旋式思维,无论是语言逻辑,还是行为处事,都遵循这一思维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恰恰与国内文化相反,大多是直线型思维方式,因此,在不同思维方式的引导下,就会出现很多不必要的语言逻辑上的误会,影响旅游文本的实际效果与作用。
        如在介绍某一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时,国内旅游文本的逻辑顺序是先进行历史背景的交代,依照历史发展历程进行建筑介绍,而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思维方式,则应当先进行关于古建筑的介绍,在进一步阐明其历史发展进程,才能够促使不同背景的人正确的理解译文。
        (三)风俗习惯
        民俗也是旅游业中的重要一部分,民俗本身展现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宗教信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文化差异很大,因此,要清晰展现文化风俗内容,避免文化风俗冲突,达到“入乡随俗”的目的,就需要旅游文本作为指南。
        具体到实际中,以数字为例。在国内数字被赋予了很多含义,如“6”、“8”在国内通常被视为吉利的数字,有着美好的寓意,“4”与“死”谐音,因此也常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而在国外,也同样有关于数字的忌讳,如“13”,这与国外宗教文化有关。


        二、解决策略
        围绕上述问题,在针对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则基础上开展文本翻译工作,即“以中国文化为基本取向,译文内容为重点”,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有中国文化信息,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形成个性化的译文调整,达到有效翻译的目的。具体到实际中,就是通过增译、删减、调整语序以及解释说明四种方式,来提高翻译质量。
        (一)增译
        增译,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精准扩充,补充翻译,促使原文本意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来。以古建筑为例,在进行建筑的介绍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背景,或加入对方国家同时期历史背景,帮助旅客形成时间观与时代感,从而感受到古建筑的历史性[3]。如译文中涉及到朝代时,也可以增译朝代更迭的背景资料,促使内容更加完整丰富。
        (二)删减
        在很多文本内容中,都存在无法直译的情况,一方面是由于汉语言博大精深,在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接翻译时,有时很难找到精准的直译词汇,但是本质上不进行这部分内容的翻译,也不会影响旅客实际的理解,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进行有效删减。
        最常见的有关于自然风景的形容词汇,我国关于风景的形容词汇众多,如形容高山“巍峨险峻”,如果进行翻译,则为 “Towering and precipitous”,丢失了形容词本身的意味,但是不进行翻译,也并不影响对于整个自然风景的介绍,因此,可以将这类形容词适当删减,以便更好地达到文本翻译预期效果。
        (三)调整
        在上文中指出,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文字材料的阅读与语言逻辑的顺序上,国内文化含蓄委婉,在进入正文前,往往会进行语言铺垫,而国外文化则简单直接,习惯单枪直入的语言内容。因此,在进行翻译时,要避免出现“中式翻译”的情况,根据文化的不同差异,来调整语序关系,促使旅客能够有较为流畅的阅读体验。如文章结构上,先表明观点,再进行分述,而非先分述后总结更符合西方文化的思维逻辑[4]。
        (四)解释
        人名、地名、节假日、神话故事等一些在中国人认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常识”文化教育,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则是全然陌生的,因此,在涉及到具体的人名、地名、节假日、神话故事等内容时,要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解释翻译,进而帮助旅客更好的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过程。如“泼水节”是少数民族的节日,也是中国文化中的常识,但是国外旅客并不知晓,因此要特别注明来进行解释说明,从而达到更好的译本效果,或者在此基础上,做出更加详细的翻译,如“The new year's day of the Dai people in China and some ethnic groups in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falls in June or July of the Dai calendar (around 10 days before and after the Qingming Festival). During the festival, people pour water on each other.”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旅游文化作为支撑,因此,我国在走向旅游强国的过程中,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积极从旅客角度思考问题,形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有效转化,避免误解发生,进而传播文化,传递中国友好态度。
        参考文献:
[1]霍建艳.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别及翻译对策研究[J].校园英语,2019:242-242.
[2]翟子惠,容剑玲.旅游景观文本的语态差异及中译英策略[J].才智,2019:200-201.
[3]王文彦;聂雯;.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173-174.
[4]崔杜娟.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及翻译对策[J].当代旅游,2019:79-79.

作者简介:沈博(1992—),女,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医学院,助理研究员,语言学、翻译学。161006
项目来源: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QSX2020-38YB)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