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霞1 梁绯2 庞家秉3
呼和浩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
呼和浩特市120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
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00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2017年居民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情况,分析本地区健康指标,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呼和浩特死因监测数据和人口学资料,采用Excel2010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死因顺位、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等指标。结果 全人群死因顺位中,心脏病占首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4%。 结论 心脏病、 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对呼和浩特市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大 。
关键词:死亡顺位;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
中图分类号:R19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提出[1],到2025年降低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主要慢性病包括恶性肿瘤(C00-C97)、心血管疾病(I00-I99)、糖尿病(E10-E14)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J30-J98)。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可以反映慢性病对某个地区人群的影响。与慢性病死亡相关指标相比,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不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可以在不同时间、区域间进行比较。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作为评价国家慢性病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开展早死概率研究,可以与国际国内不同地区间进行横向比较,又可在不同年代间进行纵向比较,对于评价慢性病控制水平有重要意义。
呼和浩特市2017年全市全人群中,死因顺位前四位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
四类主要慢性病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四类疾病对居民的健康威胁较大,而30-69岁死亡被认为是早死,故研究四类慢性病的早死概率是研究公共卫生及居民健康的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数据来源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呼和浩特市通过网络报告的死因监测数据。人口数来源于全国疾控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人口统计数据。
1.2 方法 采用Excel20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指标包括死亡率、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根本死因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编码手册进行分类。四类主要慢性病包括包括恶性肿瘤(C00-C97)、心血管疾病(I00-I99)、糖尿病(E10-E14)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J30-J98)。
2 结 果
2.1 死因顺位
2017年呼和浩特市全人群死因中,前十位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及寄生虫疾病;男性居民死因顺位中前两位和全人群相同,第三、四位和全人群死因顺位略有不同,第三位是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排在第四位,,女性居民死因顺位前九位和全人群死因顺位相同,但第十位为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第十一位是传染病及寄生虫疾病。
2.2 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
呼和浩特市居民2017年四类主要慢性病的早死概率为9.4%。男性居民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13.75%,女性居民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为5.98%。
.png)
3 讨论
呼和浩特市2017年全人群死亡率为432.58/10万,低于2017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数据中西部城市男女居民死亡率627.37/10万[2 ],这可能和呼和浩特是省会城市,内蒙古全区的大部分大学均在呼市,而学生的年龄分布在18-28之间,造成本市20-30岁组人口数凸显,再一情况随着城市的发展,呼市地区划分好多块开发区,年龄在35-40岁流动人口涌进城市,造成人口数量也增加,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总体来说死亡率比较低,这可能使得呼市人口粗死亡率较低。
呼和浩特市2017年四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9.4%,低于北京市朝阳区户籍人口2015年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10.85%[3],,低于中国2015年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18.54%[4],。低于2017 年黔江区主要慢性病导致的早死率15.05%[5]
呼和浩特市作为西部城市,经济、医疗技术较落后,虽然全市人群死亡率、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较低,这可能和她是内蒙古的首府,吸引众多年轻人有关,她是一年轻的城市,人口老龄化不严重。但是这也提醒居民慢性病也占到死因顺位的前列,需要公众从年轻时关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持续降低四类慢性病死亡概率。
参考文献
[1]口死因监测工作指导手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M].中国人口出版社:北京,2017:6.
[2]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M].中国科技技术出版社:北京,2018:20.
[3]宋娟,孟海英,姜晓红等.2010-2015年北京市朝阳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早死概率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3):237-240.
[4]曾新颖,李镒冲,刘世炜,等.1990—2015 年中国四类慢性病早死概率与"健康中国2030"下降目标分析[J].中华预防医
学杂志,2017,51(3):20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