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芹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 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肠梗阻术后实施系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8~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80例肠梗阻术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按照护理的方式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方式给予对照组患者,使用系统护理干预给予观察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结果以及临床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得长于观察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肠梗阻术后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关键词】肠梗阻;术后;系统护理;效果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病情发展快速,临床的主要变现症状为阵发性腹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腹胀等,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容易引发患者死亡。肠梗阻在临床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使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本次的研究中选取我院的80例肠梗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给予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现做如下的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2020年在我院就诊的80例肠梗阻术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将患者按照护理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按照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使用系统护理干预。8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46.23±2.5)岁。患者入院做实验室检查和X线检查,其中有20例患者有急性肠梗阻,有25例患者有粘连性肠梗阻,有25例患者有绞窄性肠梗阻,10例患有麻痹性肠梗阻。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临床症状上没有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术后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进行记录,给予患者用药指导。
1.2.2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腹部按摩、肠道人工运动、饮食指导及早期下床运动、心理护理及其他基础性护理干预措施。(1)腹部按摩:术后3d,护理人员对患者实施腹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在肠管局部的有效流通,降低肠粘连发生率。协助患者单手保护切口位置,单手对切口侧腹部实施顺时针与逆时针交替按摩,按摩过程中需控制力度,逐步增加按摩压力,如患者年龄偏大,护理人员需为患者实施腹部按摩,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20min,每日按摩2次即可。(2)肠道人工运动:术后6h,如患者各项生理指标恢复平稳,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完成肠道人工运动。引导患者屈伸及上举患肢,并进行握力运动和拉力运动,每次运动需反复进行20次,每日重复练习3次。对患者下肢运动过程中取仰卧位,反复进行10次蹬腿及双腿屈伸运动,每日进行3组即可。取患者半卧位,使其在缩唇及双目微闭的状态下用鼻呼吸,间隔4h完成1次呼吸,每日重复2次。
(3)饮食指导及早期下床运动:术后患者需禁食数小时,护理人员在此时间段需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支持。如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可给予流质食物,食用后无异常可逐步过渡至半流质食物。日常饮食应当以少食多餐为原则,保证营养均衡及清淡易消化。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讲解早期下床运动的方法及重要性,使患者胃肠恢复蠕动后肠管轻度粘连自行恢复。术后12h,护理人员可将患者由床上扶起,使其逐步完成扶床行走及床边站立,每日床下运动时间控制在30min,重复进行3次练习,促进胃肠蠕动恢复。(4)心理护理及其他基础性护理干预措施:为加速患者肛门排气时间,可在术后3d利用开塞露挤入患者直肠内,并保留5min,促进胃肠蠕动,术后每日使用温水泡足部,水温控制在40℃左右,泡足时间为10min。受伤口疼痛等因素影响,部分患者术后存在恐惧心理,胃肠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为其讲解术后恢复过程及注意事项,疏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治疗及护理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均采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用方差±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护理人员的护理之后观察组的40例患者从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观察组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高达96.2%。观察组40例患者治愈的36例,病情逐渐好转的有2例,其余2例出现并发症,经过及时的治疗也痊愈。
3讨论
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发病时患者肠胃功能受到了一定的伤害,还影响着患者的其他生理功能。在临床中常用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常常会引起身体各方面的并发症。在本次的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从术后体位、饮食、早期下床活动以及心理方面进行综合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明显得长于观察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肠梗阻术后患者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黄龙飞.中药汤剂胃管注入联合保留灌肠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169—169.
[2]晏亮根.76%泛影葡胺在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医疗装备,2019,32(16):73—74.
[3]蒋海燕.系统护理在肠梗阻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36):147-148.
[4]刘丽芳.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2):117-118.
[5]闫莉莉.护理干预在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04):190-191.
[6]孟凡丽.系统护理干预预防胃肠道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观察[J].国医论坛,2015,(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