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月第3期   作者:尹亚美
[导读] 文章结合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析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尹亚美
        河北对外经贸职业学院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311
        摘要:文章结合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分析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崇高理想、知行合一、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现实价值
        前言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亦是其综合素质和良好习惯养成的决定时期,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进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意见》的出台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背景:1)贯彻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2)劳动育人功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要求有较大差距。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针对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即为对其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技能的教育,旨在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将劳动实践活动与劳动理论知识相结合,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其热爱劳动,自强自立,珍惜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真正成为品行良好、综合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新型劳动者。
        二、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
        1.高校劳动教育有名无实
        现阶段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高校寥寥无几,抑或有开展的,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也不尽人意,要么课程被挤占,要么课程质量普遍偏低,教学计划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与学生专业和兴趣结合少、师资力量薄弱、组织和场地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的最终结果即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名存实亡,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2.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以及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也有所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本应得到提高,然而,根据近年来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却呈现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既有大学生身体缺乏锻炼、健身意识淡薄等主观因素影响,又有部分高校重智育,轻德育、体育等客观因素的加持;此外,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很多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恒心和毅力,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吃不起苦,受不起累。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结果即大学生身体素质不过关,劳动素养降低。
        3.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化和机械化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实践方面一直对劳动教育的内涵理解存在偏颇,从最初的“劳动”即“体力劳动”,到后来的将劳动作为对师生的一种惩罚和改造手段,再到将“德智体美劳”并列,对劳动的概念的理解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劳动是生活的一部分,其形式是多样的,做家务等体力劳动是劳动,玩游戏,思考问题等脑力劳动也是劳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的构成更加复杂多元,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劳动内容不断增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素养包括劳动创造活动的智力充实性和完满性、道德丰富性和公民目的性”。

“劳动教育”在逻辑上与“德智体美”不是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4.劳动与教育脱节
        对于应试教育,很多人都诟病颇多,然而现阶段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接受的还是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影响下,教育与劳动分离,导致一些学生身心发展失衡,不能健康成长。在应试教育下的很多教育行为都具有显著的功利性动机,追求高的就业率,以及一些知名企业的聘用名额,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和教育的重心。而很多大学生也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对专业知识的汲取和对人际关系的历练中。劳动实践的缺失,使得知行难以合一,大学生不能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高校也应积极深化教育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价值。
        1.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崇高理想
        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重要的载体。将劳动教育与理想教育相结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深刻理解劳动的本质、价值、方式和内涵,认清劳动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劳动、劳动者、劳动方式。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当代大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认识世界,深入体会人民的疾苦,认识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促使其产生认可劳动、主动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热爱劳动的意识和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劳动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决定和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以及精神面貌。通过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踏实、勤奋、严谨的劳动品质,使其在劳动实践中成长、成才,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依托,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培养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劳动最光荣”。“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革以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新业态、新样态日渐增多。这种变化既为当代大学生施展才华、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提高其劳动素质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培养当代大学生以知行合一为取向的价人生观。当代大学生应依托大学的教育资源,深入社会,践行知行合一的真正的劳动实践,做到学思用有机结合,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努力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担当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
        3.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骨干力量
        依靠劳动为人类谋福利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重要思想。新时代承载新的使命,新的使命呼唤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当代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培养他们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奉献情怀和服务意识,培养他们通过劳动实践磨炼意志、砥砺品格,进而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最终通过劳动培养大学生成为为人民服务的骨干。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劳动教育,坚持终身学习,是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各高校应明确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理解新时代、适应新时代,引领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人民教育,2017年(09):45-48?
        此论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资助课题《“五育并举”视野下的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030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