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两会精神 塑造乡村之美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   作者:张林
[导读] 摘要: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再一次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受到了高度重视,论文在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的基础上,以五个村庄规划案例阐释怎样实现乡村的 “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文化美、规划美”,为美丽乡村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  650228
        摘要:2019年美丽乡村建设再一次从国家层面到省级层面受到了高度重视,论文在深入学习两会精神的基础上,以五个村庄规划案例阐释怎样实现乡村的 “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文化美、规划美”,为美丽乡村规划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两会精神;村庄规划;乡村之美;村庄产业;村庄生态
        1研究背景
        2019年全国“两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安排部署了2019年新的工作任务,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并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时任云南省省委书记的陈豪在2019年云南省两会上提出:“要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2019年1月云南省两会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阮成发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生活”。依据省两会精神,2019年2月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召开会议,马永福书记提出:主动参与中国最美省份建设工作,确立了“守护生态美、创建环境美、涵养山水美、提升城市美、塑造乡村美”的建设目标。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塑造乡村之美应以促进产业集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确保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目标,实现“产业美、生态美、生活美、文化美、规划美”。
        2实现乡村产业美
        提升生产能力,实现产业美,西双版纳曼掌村为例。曼掌村位于西双版纳勐养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傣族村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民居建筑特色鲜明。村庄现状封闭、混乱、缺乏活力,村民收入仅靠农业种植,经济发展缓慢。规划引导村民结合传统文化技艺,制作文化产品,销售给游客或合作社,同时让游客参与产品制作,实现技艺传承展示和经济收入双赢。在规划引导下,曼掌村内已经挂牌24户农户,对傣族传统非遗项目进行传承和展示,包括制酒、傣银、制陶、章哈、织锦、剪纸、纸伞、制茶、斗鸡、葫芦丝、象脚鼓、傣味等。据统计从2015年4月至7月试营业期间,曼掌村已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量15万余人次,户均年收入12万元,初步实现了乡村经济的振兴。作为全国首个文化农庄,开业以来备受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财经频道、中国日报、云南日报、商务网、云南网、都市时报先后报道了曼掌村新貌。
        3实现乡村生态美
        整治村庄风貌,实现生态美,以大理喜洲桃源村为例,桃源村地处洱海西岸,是大理蝴蝶泉所在地,桃源村是大理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中“洱海月”旅游特色承载部分。桃源村现状旅游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未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现状山水界面建设无序,田园景观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村庄建设管理混乱,对土地资源和洱海保护具有较大威胁。规划以以“八线缝合”空间管制图控制绿地、水系、历史建筑等,让千亩稻田和山水、民居融为一体,成为美丽的“山—水—田—村”画卷。

以“田园文化”展示为核心,展现“山、海、田、林、路、溪、塘、雾、房、舍”十大要素,并以“季相控制”手法创造最美四季生态田园景观。强调“产业生态化”,包括生态农业、体验式农业、体验田园风光等,以展现田园生态风光、白族风情特色的生态旅游示范村。按照规划建设后的桃源村在生态环境方面具有较大的改善,现在的桃源村俨然一幅美丽的生态田园景观画卷(大理喜洲桃源村规划资料来源于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4实现乡村生活美
        改善居住条件,实现生活美,以泸西城子村为例,泸西城子古村拥有最具土掌房特色的古村落景观,但村内现状卫生条件差,传统土掌房民居由于建造时间较早,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古村内大量建筑由于年久失修,维护不当,已成危房。通过设置集中养殖区,人畜分离居住,改善环境卫生条件;同时,结合公共空间设置多个公共卫生间,增设垃圾桶等环卫设施,设置户内卫生间。对城子古村内部区域进行严格的保护,禁止无序地建设和开发;同时对现存和整体风貌不符的建筑进行整治或拆除,对原有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对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进行水、电等管线综合入地,优化道路路面,保持村庄的古朴和自然;完成古村服务设施,对公厕、垃圾处理、消防设施、污水处理等进行统一设计。通过人居环境的提升改造,实现乡村的生活美。
        5实现乡村人文美
        提升文化色彩,实现人文美,以陇川勐约温泉村为例。挖掘传统文化,规划从景颇族历史、艺术、饮食、节日、技艺等进行深入挖掘,为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打下基础。传承传统文化,以景颇族传统文化特色,打造一条串联田、泉、场、树、宅、景、祈、林的景颇灵魂带,突出勤劳景颇、滋养景颇、乐活景颇、友善景颇、人文景颇、幸福景颇、信仰景颇、生态景颇等主题特色。延续景颇族传统建筑文化,村内建筑尽量修旧如旧,新建建筑保持当地景颇族“矮脚结构、图腾装饰”的建筑特征,延续依山就势的空间格局,融入牛头、长刀、犀鸟等景颇族文化小品。传承景颇文化活态,保护现有活态文化生活。保持村民的生活状态,将温泉村作为一个整体文化空间,形成一个景颇族文化传承示范村(陇川勐约温泉村规划资料来源于云南省规划院市政分院)。
        6实现乡村建设美
        规划科学引导,实现建设美,以祥云县下庄镇大仓村为例,大仓村属于云南省第一批省级示范村,也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挂包帮”定点扶贫村,规划除了要提升居住的人居环境,还要重点考虑村庄产业和经济的发展,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首先规划团队与村民一起进行了多次现场踏勘,会议讨论,一起寻找村庄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挖掘居民诉求,针对贫困户进行户户建档,分析其贫困原因,对每户贫困户提出最可行的脱贫规划,探索适合大仓村建设与发展的脱贫规划模式和路径;其次将规划成果与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扶贫单位进行对接,反复商讨调整,最终共同完成了适合村庄实际需求、有科学性、可持续发展的村庄规划;第三,强调规划的可实施性,规划团队与村民及各级领导、扶贫单位参与共同实施,村民参与做工、设计人员多次与现场工匠交流,扶贫单位给予资金及扶贫方案,共同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快规划实施的进度。规划已于2015年10月底开始实施,目前已经按照规划实施并有一定成效,大仓村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已经建成并部分贫困户入住)、农贸市场、大仓建设广场、荷塘休闲栈道、小公园、农贸市场、垃圾收集设施、主要进村道路、土地整治和内部机耕路、村域产业园(冬桃、红梨)、各家各户的分户污水处理设施、村民公约展示、贫困户住房修缮等,村庄建设实现了村庄美。
        7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过程,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作者简介:
        张林,男,1982年7月,四川宜宾人,本科学历,城市规划专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