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和价值探究

发表时间:2021/5/6   来源:《时代教育》2021年第3期   作者:孙敏敏
[导读] “双创”时代全国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孙敏敏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双创”时代全国高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要因素,从思想层面剖析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作用,提出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内容,在继承中发展,在扬弃中吸收,从而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当今时代大数据、互联网已经惠及千家万户,科技正在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当下的青年学生。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利用信息科技资源,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前行,是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既有促进又有抑制,儒家思想从古至今在中国人的理想信念中根深蒂固,一直都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十年寒窗苦”为的就是一举成名开启自己的仕途,求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受“重仕轻商”观念的影响,人们心目中的稳定更倾向于“仕”,对于“商”的选择在很多时候成为无奈之举。
        1.1社会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体现了人们的择业观与价值观,对于商人的描述大多都是“无利不起早”“无商不奸”等偏激的观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商人尤其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初级创业者,在社会中往往不被重视,创业者在最初创业时往往受到排挤与白眼,导致很多有创业热情但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创业未能持之以恒,致使创业失败。
        1.2家庭层面
        随着独二代已经步入中青年,在择业的过程中,家长更注重工作的地点、工作的环境以及工作的体面性,家长的望子成龙在工作选择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定义的孩子的优秀标准,往往与学习好、成绩高、读名牌大学、选择好的工作相挂钩,导致近几年公务员考试持续高烧、研究生报名持续高热。对于有创业热情和想法的学生,家长的态度往往是扼杀、反对,缺少对孩子自主创业的引导和支持。
        1.3个人层面
        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中的“重农抑商”和“知足常乐”思想,导致人们在有多余存款时,为寻求安全感常常放入银行或者购置房产以追求稳定。受“安贫乐道”思想的影响,人们往往缺少冒险精神,多数人存在安于现状的思想,不利于年轻人的开拓创新。家庭教育更是如此,人们对教育的期望与回报更是要求甚高,很多家庭和学生害怕承受失败,不愿去冒险从事创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积极价值
        2.1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理念
        自党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于成熟,各大高校纷纷开始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在实际的培养当中,由于学生自身思想过于保守,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创新思想脱节。比如,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所倡导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一种创新精神。还有“君子治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也都大力倡导创新。此类传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层次。

此外,我国常见名句如“开物成务、革故鼎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等思想,也都充分宣扬了创新理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2.2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强信念
        当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并不理想,更多都是由于大学生的自身原因。例如,大学生本身在创新学习中缺乏一定的信心、耐心及恒心,一旦遇到挫折就停滞不前,坚持对于此类学生而言,变得异常可贵。因此,高校需要强化大学生自信、自强的理念。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有很多自信自强的理念,如《周易》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民族自强精神,宣扬一种图强思想。这是古人通过不断反思、突破自身的体现。所以,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教师引用自信自强的传统文化,能够促使学生正视自身的缺点及问题,从而充分借助自身的力量来披荆斩棘,真正实现超越自我、不断提升目标。这种自信、自强的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蕴。
        2.3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正向思想
        在当今创新创业市场发展背景下,追名逐利思想逐渐衍生而出,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和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其重点提出在人民追名逐利的过程中,还应当同时维护好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合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属于典型的思想之一,其要求我国人民应当保持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因此,高校针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质上也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实际的创新创业当中,注重和谐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修养,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保障创业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应当秉持顺应的心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2.4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奉献精神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充分强调个人的发展价值,同时也明确指出个人应当具备的社会属性,其属于社会的组成部分,应当积极主动的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多数创业大学生普遍都缺乏这一责任意识,因此,高校应要求创新创业大学生充分保持相互合作,有效发挥团队协同发展的实力,并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责任承担意识。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要借助传统文化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保障其秉持良好的人生价值观念及正确的思想认知,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紧密结合,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
        2.5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诚信品质
        在当今社会,诚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代名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对诚信品质的最佳诊释,这也是传统文化当中谦谦君子所必备的优秀品格,也是重义轻利的表现。当前创新创业被多数学者归入从商者行列,甚至被标上“重利轻义”的标签,这一思想很容易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进而扭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观。所以,高校在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当融入相应的诚信品质。通过对诚信文化的弘扬,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良性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武器,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引领,在新的时代、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与资源,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激发学生潜质,以文化为先导,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圆鑫.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1).
        [2]杨恒.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
        [3].李柳维娜,陈丹凝.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33) :7- 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